龙心官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长期护理保险:扩大保障覆盖面 加强优惠政策支持

   2022-03-16 625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民生领域的修改近30处,其中包括补充了“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作为备受关注的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探索方向,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内容。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按照就近、普惠原则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并组建“红辉暖心”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爱心志愿服务。



  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2016年,我国在15个城市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截至2021年末,长护险国家试点城市已增至49个,参保人数超过1.4亿人,累计160万失能群众获益,年人均减负超过1.5万元。


  从试点情况来看,长护险制度整体运行平稳,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虽然我国陆续开展长护险试点,但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的制度框架,各试点城市在保障范围、受益人群、保障水平、评估标准、筹资渠道、筹资标准、服务项目、经办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制度公平性和持续性问题较为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多数试点地区的长护险制度仅覆盖职工医保参保者,只有青岛、上海、苏州等少数地方将居民医保参保者纳入覆盖范围。相较于“城镇职工”,“居民”参保者覆盖人口更广、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其中的农村老年群体更加需要护理服务。因此,长护险制度覆盖面有待扩大,“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更需要被纳入其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看来,长护险的保障范围界限也需要得到更加清晰的界定。“国家政策对长护险制度的定位,是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即以保障基本生活照料为主,以保障医疗护理为辅。但实际试点中,有些地方存在‘主次颠倒’的情况。同时,长护险保障范围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各试点地区护理项目内容差距较大,没有建立全国层面的具体清单,判定标准也不清晰,使得长护险保障范围的界定并不一致。”张琳说。


  资金统筹、待遇支付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同样进入代表委员们的视野。如在资金筹集方面,张琳表示,各试点城市标准措施差异较大,如有的试点城市以上一年度工资作为参考,有的试点城市则以上一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参考。


  更好发挥商保作用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护险制度。


  “我国长护险应是社保制度框架中的一个独立险种。一方面,扩大保障覆盖面,坚持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个人、单位和政府均应承担筹资责任,实现长护险城镇职工全覆盖;另一方面,建立独立、稳定和可持续的基金来源渠道,完善筹资机制与筹资渠道,如通过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账户结构,从用人单位缴费中划转0.2%左右进入长护险基金,并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乃至全部资金转变成长护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孙洁说。


  张琳建议,在前期各试点城市保障范围、相关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优化失能等级评定、护理需求评估、护理保障项目等方面的标准,按失能程度或护理等级进行支付。


  “在支付范围上,根据长护险的保障范围制定统一基础支付范围,厘清不同制度的支付边界。在支付形式上,应以服务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在支付标准上,适度向居家和社区倾斜,引导保障对象优先利用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同时规定个人支付比例,体现社会保险的个人责任。”张琳说。


  针对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周延礼建议,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护理产业发展,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护险需求。


  在各地已开展的长护险试点中,商业保险机构在政策落地、组织实施、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认为,面对老年群体日益突出的护理需求,还需要发挥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分担公共长护险压力、提升长期护理保障水平、满足多层次和多元化长期护理保障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


  为此,他建议,加强优惠政策支持。在供给端,给予长期护理保险经营机构税收缴纳、偿付能力核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保险公司进入长期商业性长护险市场;在需求端,研究出台支持个人购买商业性长护险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将一定额度的长护险费用给予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鼓励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商业性长护险,激励居民将对商业性长护险的需要转化为需求。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028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