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官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 它们能攻下多少三级医院?

   2021-11-17 47

 

 

9月中旬,一份《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的政策文件流出,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于医疗设备第二波国产替代潮的讨论。


文件的级别很高,由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


在这份国家层面的指导文件中,对178种医疗器械,给出了“审核建议比例”——


其中137种医疗器械,要求按照100%的配比采购国产,其余的按照75%、50%、25%的配比采购国产。


这只是近年来密集出台的支持国产器械的政策之一。类似的对国产采购比例提出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更是频繁出现在各地的政策文件上。


可以说,和90年代末的第一波国产替代潮相比,这更是一场自上而下,政策驱动的变局。


这让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迎来了一波高峰。资本蜂拥而至,资金开始从创新药往国产创新器械流动。


一个被广为引用的数据是,到2025年,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高达1.4万亿。


在这个万亿的器械市场中,医疗设备细分市场是是国产和进口厂商必争之地,因为它的市场占比是最大的,占比近56.80%。


投资者们坚信,国产替代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会诞生新的巨头公司。


“在2019年以前,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里面,很少有创业公司能够融到大额资金,大额融资项目一般是指单笔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医疗技术与器械组负责人李晋告诉八点健闻,“2019年开始,你会看到有越来越多大额融资的医疗器械创业企业出现,整个行业非常火爆。”


资本市场的记录不断被刷新: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联影,2017年9月完成33.3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333.33亿,创造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的最大单笔私募融资。


巨头初现,90年代创立的东软、迈瑞,已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医疗器械生产商,也是资本市场最顶级的标的,估值高达数千亿。


不过,和上一波在基层医院里攻城略地的国产替代潮相比,这一轮国产替代的主战场来到了中国医院的金字塔尖——对技术和可靠度要求最高的三级医院。


但即使是最坚定的乐观者,也不得不承认,在未来10年之内,在高端医疗设备的市场,外资品牌仍然会占据主导:


高端设备所用的诸如球管等关键元器件,仍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在国产企业难以攻克的“堡垒”三级医院内,多数临床医生依然更信赖进口设备;


这一次,国产医疗设备厂商得到的政策支持前所未有,而他们面对的困难也前所未有,一场“攻坚战”正在上演。


第一波国产替代潮:农村包围城市


1997年,迈瑞医疗迎来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做了6年进口设备代理商之后,迈瑞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血氧监护仪。


迈瑞的销售员们,开始奔走在京九线周边的县城医院里,推销着他们的监护仪。


同年,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大软件园唯一的一栋建筑里,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CT机C2000下线。在CT机商业化的同时,1998年,东软医疗正式诞生。


迈瑞和东软创立的90年代,大多数的国内医疗设备公司都还是外贸商,依靠代理进口设备赚到第一桶金。公立医院里,更是看不到国产医疗设备的踪影,外资产品垄断了整个市场。


大城市的大医院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国外的CT机;而大部分县级医院里,连一台多参数监护仪都看不到。


不过,这也是中国初创医疗设备企业的机会,中国第一波国产医疗设备替代潮却正是从90年代开始。刚刚走上自主研发道路的迈瑞、东软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果回顾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条国产替代史。


估值超过4200亿,国产医疗器械行业里当之无愧的“一哥”迈瑞医疗,在30年前,还是一家代理进口设备的初创企业。迈瑞医疗打开国内医院市场,正式是在监护仪等中低端医疗器械上的国产替代路径上,实现了一次跨越。


改变首先发生在三级以下医院。


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三级医院和三级以下的医院,承担着不同的临床诊疗需求。在很长时间里,三级及以上的医院实际上对成本不太敏感,更关注性能和质量;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则对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


让迈瑞起家的监护仪,在20年前,价格就普遍在10万元以上。迈瑞入局参与竞争之后,直接将价格拉到了4万元左右,价格优势为他们敲开了中低端市场的大门。


除了低价之外,迈瑞赊销、分期付款等多种营销策略,对价格敏感的县级以下医院非常适用;延长质保、功能本土化和快速服务响应的市场化策略,则让他们成功打入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型医院。


“你看着是价格优势,实际是代表质量过关,才能在国内中低端市场撕开了一条口子。”原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副所长、北京市食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管处处长、现任中关村水木医疗董事长孙京昇告诉八点健闻。


这几乎立刻反映在公司的营收上。1997年以前,迈瑞医疗的主营收入几乎都来自于代理进口设备;两年后,公司的自主研发产品营收就突破了一亿元。


当然,这也是中国基层医疗市场内需释放,给国产企业带来的红利——90年代,大部分县级医院里,连一台多参数监护仪都看不到,现在,中国几万家医院,几乎每一家医院都配备了监护仪。


监护仪和迈瑞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证明对其他国产厂商而言,从成熟的、技术壁垒较低的产品开始,研发适合基层的产品,“农村包围城市”,逐渐打响品牌名声,这才是一条适合他们的弯道超车之路。


现在看来,这一波国设备替代潮意义深远,国产设备在市场竞争中,依靠价格优势,满足了市场内需,也赚到了钱,成为了企业投入研发,继续发展的原动力。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基层医院市场,第一波国产替代虽然大潮已褪,通过价格战、营销策略等市场化的竞争手段,外加一些政策扶持,临床用面广、使用量大的常规医疗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最难啃的骨头


这些沉淀和涌现出来的行业龙头,未来能不能真的挑战或撼动外资巨头?


在中高端设备领域,在三甲医院,才是主战场。


2015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把高端医疗设备纳入到了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中,明确要求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率必须提高;国家卫计委则明确要求,推进三甲医院使用国产医疗设备。


如果说第一波替代潮更多是市场内需和国内产业发展的结果,那么第二波国产替代潮,政策开山的作用就越来越关键。


很长时间里,三甲医院是国产设备难以“攻克的堡垒”。三级以上医院是国产替代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即使是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化放射摄影)等国产替代率已经达到了70%的影像设备,“国产在二级以下医院的比例超过90%。但是在三甲医院,能占到百分之三四十就不错了。”


更不用提诸如CT、核磁共振等高端影像设备,合称为“GPS”的GE、飞利浦(Philips)和西门子(Siemens),外加“佳能”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过据业内人士观察,“最近两三年,联影对三甲医院的冲击很厉害”。


作为国产大型医疗设备领域的代表厂家,联影产品的装机客户在2016年近1000家,包含100多家三甲医院,2019年3月,联影产品覆盖全国3,000多家医院,其中330多家为著名三甲医院。2020年3月,三甲医院的数量又增加到了410多家。


八点健闻了解到,某地的三甲医院被要求,采购一台进口的大型医疗仪器时,必须搭配一台国产,这一销售策略,让不少三甲医院配置了第一台联影设备。


在东部一家三甲医院,也是最近两年时间,大型设备开始出现的联影的名字。最开始是核磁共振,“当时有一台是赠送的,一开始是让我们科研用,之后,科研跟临床都有用。”熟悉该院情况的人士向八点健闻介绍,一年前左右,该院又采购了一台联影的CT。


在三甲医院影像设备的国产替代之路上,从普通的x光机的国产化,到超声机,再到64排以下的CT,1.5t的核磁共振,政策极大的加速了替代进程。


在联影冲击GPS三甲医院市场的背后,是公立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时,受到的越来越多的限制。他们需要更充分的理由才能采购进口设备。


“特别新一轮的采购,大型制备,能买国产的,你绝对不能买GPS和佳能的。”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坦言,“有同类型的国产产品,就得采购国产,这是根本思路。如果必须使用进口,则需要进行进口论证。”


如果公立医院设备招标,中标的是进口产品,医院内部要提供一个论证说明,“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国产的,要么就是国产的满足不了要求,你才能买进口的。”


为了节省每家医院都要重复论证的流程,提高进口产品审核效率,各地基本上每年召集相关专家,出台一版《进口产品统一论证清单》。


在浙江,集采之后,就开始对进口产品进医院进行论证,重点考虑采购进口产品的必要性、不可替代性、经济性和效益性,规避超标准采购。今年2月,浙江省财政厅公布了《2021-2022年度全省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统一论证清单(医疗设备类)》中,195种医疗设备纳入清单,可采购进口产品。2019-2020年度,这一数字则是215种。


“进口数量越来越少,符合我们工信部和财政部的要求。”一位参与浙江省清单论证的专家告诉八点健闻,专家说,“之后进口的肯定还会越来越少,趋势是这样的。”


三级医院里的攻防战


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在国内的三级医院内,一场国产和进口大型设备的攻防战正在上演。


在中国的分级医疗体系中,三级医院无论是临床救治疑难杂症,还是出科研成果,都对医疗设备的性能要求更高,这种特殊性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到。


在孙京昇看来,“进口论证”就是是国产替代的政策大背景和三级医院临床、科研需求的一个平衡,“医院非得要用进口的,明显是跟政策大方向相违背的,但是从临床的角度来讲,进口设备又是需要的、合理的,所以需要有这么一个平衡。”


浙江省可采购进口设备数量逐年递减的做法,已经相对“温和”。政策在各地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个微妙的平衡其实很难把握,极容易挑动起业内关于国产、进口进院待遇的敏感神经。


今年5月,两则“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采购医疗设备”的公告就引发了争论。这家直属于四川省卫健委的三甲医院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只要国产。公告所涉采购项目总预算高达7842万元,包括多普勒彩超、移动式C形臂X光机、基因测序仪等大型、高价设备。


2020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公示一份进口医疗设备采购清单,引发更大的风波,但是原因却完全相反。清单中对155个医疗设备品种的评价均为,“国内同类产品达不到性能要求”,国产设备全军覆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028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