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医美行业增长迅猛。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自2016年的776亿元增至2020年的15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9%。
高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众多亟待清除的弊病。今年下半年,八部委联合出手,重拳砸向医美乱象。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撰稿:东台
“三非”问题严重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21年度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第三批执法典型案例,矛头直指医美领域。
文章公布了医美市场虚假宣传、仿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案件10件,涉及虚假宣传医生资历、医疗机构资质荣誉,虚假宣传医美产品功效、服务疗效,通过“刷单炒信”、直播等方式虚假宣传等多种行为类型。
文章指出,2021年1-9月份,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5397件,罚没金额3.5亿元。其中,涉及医美领域虚假宣传案件71件,罚没金额355万元。
同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发文《3万家医美机构执证医生不到5000人,你还敢动脸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医美行业的违法问题,可以概括为“三非”,即非法的医美机构、非法的医美医生、非法的医美产品。
6月10日,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于2021年6-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
医美消费者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高。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严格把关,重视质量问题,依法合规地开展生产、销售工作。
医疗器械造假,涉案近千亿
据警民直通车上海消息,10月24日,上海公安经侦部门侦破一起制售假冒知名品牌医美医疗器械产品案,抓获涉案人员120余名,捣毁犯罪窝点15处,查处医美机构15家,查获假冒知名品牌医美医疗器械54台,探头等耗材4.6万余件,包材6.1万余件,涉案金额9200余万元。
来源:警民直通车上海
经查,2020年以来,以犯罪嫌疑人陈某等人为首的5个犯罪团伙,为牟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权利公司授权和生产经营许可资质的情况,在广东设立制假窝点,私自加工生产假冒多个知名品牌的多类医美医疗器械和配套产品,并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通过线上网店和社交软件,大肆层层加价销售至上海市多家医美机构。
来源:警民直通车上海
目前,公安机关已对上述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余违法人员已移交行政部门依法处理,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未按法律法规依法生产、守法经营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将受到制裁。同时,美容医疗机构也应当向有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购买药品、医疗器械,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按照适应证依法合理使用医疗器械,严格医疗用毒性药品和麻醉用药品使用。
重拳打击这些针剂、设备
今年5月,央视财经曝光国内水光针市场乱象。报道指出,据艾瑞咨询统计,2019年,市面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只有33.3%,每一支正品针剂的背后,伴随着至少两只非法针剂的流通。
那么,非法针剂从何而来呢?中国经济周刊暗访一家“医美工作室”时,负责人表示:“包括绿毒在内的一些在我国无法买到的针剂,则是通过朋友在海外的医院和药店购得。”
有关部门对走私和造假等违法问题保持高度关注。根据《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造假问题上,公安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医疗美容领域制假售假、非法经营、非法行医等犯罪行为;走私问题上,海关加大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
除针剂问题外,医美设备问题也广泛存在。数据显示,国内医美光电市场以进口为主导,市占率达80%。 据艾瑞咨询调研分析,国内合法医美场所中,水货占比10%,假货占比1%,而在非法医美场所,90%以上流通医美设备都是假货。
《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指出,要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加强我国境内上市的药品和第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未取得注册批准的产品不得上市;未依法取得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合法资质的,严禁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
“医美矛公司”爱美客2021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23亿元,同比增长120.29%,归母净利润7.09 亿元,同比增长144.09%。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3.90亿元,同比增长75.09%,归母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增长98.01%。
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完善,未来行业生产、流通环境将逐步改善,劣币离场,良币将会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把控好质量关,重视产品风险管控,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