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巩固成果、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
当下,要发展中药,如何用现代科学来解读其中原理?中药复方有什么特点?如何推动中药传承创新,更高质量发展?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上海专访了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卫东教授,他三十多年扎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一线,采用多种办法解析和证明中药的有效靶向治疗作用,进而指导中药创新药物研发。
把疗效放首位 看“老药”如何“新用”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过去大家对中医药的认识,可能就是认为中药有效,但是为什么有效却说不清楚。”张卫东说:“对于中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说清楚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去找到新发现。”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新药发现的源头。张卫东表示,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发现可采取反向思维,从临床有效的中药出发,利用自主发现的有效成分作为探针,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去发现新的作用靶标,再设计药物。把证明有效的“老药”进行重新研究,形成“新药”,就是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中药作用新靶标-验证新靶标功能与结构优化-研发创新药物的过程。
“黑箱理论”主要是指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的输入和输出去认识的现实系统。过去有人认为中医药在研发过程中存在“黑箱”的情况,研究中不涉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仅从外部观测到一些特点。与“黑箱”相反的能够检测整个过程的系统则被称为“白箱”。张卫东表示,现在的中药研究就是要将“黑箱”变为“白箱”,在证明以往有效的基础上,再利用现在的科学方法对其重新认识,说清楚、讲明白,把“黑箱”打开。可能揭示的是已知的知识,也可能是未知的,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研究中药复方 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如何让医生“信任中药、用准中药、用优质中药”关系到临床的安全和疗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解析其作用机制、保障药品质量、清晰临床定位已经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
为阐明中药方剂的科学内涵,需要各个击破。张卫东建议,针对药效物质基础不清问题,建立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技术明确药效物质;针对作用机制不明问题,建立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解析作用机制;针对质量标准较低问题,建立生产链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保障用药质量;针对临床证据不足问题,开展国际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清晰临床定位。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张卫东带领团队使中药品种麝香保心丸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长,产业规模列全国中药微粒丸制剂产业前列。研究的相关成果“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卫东认为,中药复方未来一定是朝着多成分多靶点的方向发展,治疗效果最佳的组分配伍将成为中药复方的发展方向。中药过去采用的是药材和饮片,饮片里面有的是有效成分,有的是无效成分,是混合物。但是现在要弄清楚,饮片里到底哪些是有效成分,这个要进行研究。把中药的有效成分群提取出来,明确有效成分群有什么活性,即组效关系,组分和活性之间的关系。提取、制备出来后,再明确它的活性。在这些药效物质相对清楚的情况下,还要明确如何把药效成分群加在一起联合用药,以临床和疗效为导向,研制出组分新药,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守正创新 为中药创新发展“开方”
守正创新才能构建中药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张卫东表示,对于中药来说守正创新,首先就是要守疗效之正。守住了疗效之正,才能创药物之新。其次还要守中医理论之正,创生物机理之新。
做到了这两点,对于中医药创新发展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研发创新药不能是老调重弹,多它一个不多,少它一个不少。”张卫东说。“为什么说新药难做,创新药物是有标准的,还要有新发现,同时还应该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例如本来有5种药治疗某种疾病,效果都挺好,又研究了第6个,而这第6个和前5个比也没什么优势,这就没意义了。”
张卫东表示,制约中药创新发展的瓶颈还有很多。首先,科学研究要跟上,要把数据拿出来,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其次,中药的质量要过硬,不能出现以次充好、自毁长城的现象,药材好,药才好,一定要守住药材质量底线。此外,创新药研究出来以后还要应对市场的检验,这些都对创新药的研发产生影响。
“解决中药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用共同发力。”张卫东说:“要牢牢把握临床疗效,临床一定要有效,无效肯定不会有生命力;要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加强多学科交叉创新,加强中药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同时需要配套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中药监管制度,从政策层面约束无序的市场行为,规范行业,促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