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不断深入,骨科耗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巨变。
在这场变革中,一些国内骨科耗材企业抓住机遇,通过加速国产替代的动作,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显著增长。
然而,这样的市场变革并非没有代价。由于集采导致的出厂价下调,以及渠道商差价弥补的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压缩。
2023 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国内骨科巨头的普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表明即使巨头在适应市场新环境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盈利考验。
外资巨头的撤退计划与国内企业的利润压缩,共同描绘了行业转型的复杂面貌。面对这一挑战,骨科耗材企业亟需探索新的成长路径。
01 国产替代加速
随着集采进入 " 常态化 "、" 制度化 " 的发展阶段,整个骨科耗材市场呈现出一个明确的发展趋势:国产替代加速。
从细分市场的国产化率来看,创伤基本实现了国产产品的替代,且在联盟续标集采中,外资基本已经撤离。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2)》,国产耗材在创伤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 75%,在脊柱、关节和运动医学领域,国产品牌占比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