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官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医疗 2024 展望:现金流为王,谁能拿到「续命药」?

   2024-03-12 36氪540
导读

过去四年间,医疗赛道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暴涨与暴跌,如今寒冬已经弥漫了两年多。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2023年医疗健康赛道一级市场融资金额总计830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4.41%;与2021年相比,总额腰斩。去年的医疗一级

 

 

过去四年间,医疗赛道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暴涨与暴跌,如今寒冬已经弥漫了两年多。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2023年医疗健康赛道一级市场融资金额总计830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4.41%;与2021年相比,总额腰斩。

去年的医疗一级市场被"空头"笼罩,LP低配乃至不配医疗基金、基金裁减医疗团队、投资人转行等消息不时在业内流传。即便如此,2023年医疗健康/生物技术赛道的股权投资案例数,在全行业仍排名第三,仅低于半导体与电子设备、IT赛道。

2024怎么投、如何退?行业下跌走势何时见底?中国市场还能否支撑投资医疗创新的信仰?2024年开局之际,36氪访谈了四位在医疗赛道从业超十年的投资人,以及三位创新药企创始人,归纳出了一些阶段性共识,以及有意思的非共识。例如:

医疗赛道在2019-2021年间暴涨的资产泡沫已大部出清,价值底部中枢线显现;

2024年不会延续持续下跌的走势,投融资将进入平稳期,有"捡漏"机会;

医疗器械并购整合趋势明朗,但产业并购方愿意给的估值,多数低于财务投资估值;

新药投资仍将十分谨慎,BD(商务拓展)出海热潮下,机构或尝试投资单一管线,一旦BD成功、首付款到账,即可分红;

创新药GLP-1"神药"珠玉在前,难成药靶点的科研、开发,会成为后续药企竞争的关键;小核酸药物肝外递送系统研发,国内外所处起跑线接近;细胞疗法等待着2.0产品出现,以带领行业穿越寒冬……

详细内容可参考全文,十分感谢答疑解惑的各位投资人和创业者:清松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松;鼎晖VGC高级合伙人高洁亮;华盖资本首席投资官王珣;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加科思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圣因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知名小核酸药物化学家王为民;星奕昂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前复星凯特创始总裁王立群。

一、2024年:医疗赛道价值底部出现,投融资或将进入平稳期

尽管2023年初市场出现了小幅反弹,但后续IPO上市收紧、二级市场低迷、医疗反腐影响外溢等多种因素,对去年的投融资信心重塑产生很大冲击。

出于避险心理,投资人更加看重项目的确定性,医疗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优质赛道、头部优质公司依然受到机构追捧,估值仍在小幅增长;腰部及以下的医疗公司融资压力巨大,出现估值打折也融不到钱的现象。现金流,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不过,当前多位投资人判断:至2024年初,医疗赛道暴涨产生的资产泡沫已大部出清,与2023年相比不会再出现大幅下降。经历下行周期后,医疗公司估值、创始人预期等趋于合理;在外部宏观环境相对平稳的前提下,2024年是值得认真研究、投资布局的时间点。


CES香港生物科技指数趋势图,来源:东方财富网


鼎晖VGC高级合伙人高洁亮表示,"不考虑更多宏观变量,仅从行业基本面评估,2024年医疗投融资会保持相对平稳,可能小幅震荡,但不会持续下行。"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认为:"医疗赛道资产价值中枢线的底部已经出现,虽然价格和价值之间不一定完全匹配,后续小幅下跌或反弹都有可能出现,但基本进入平稳期。"他进一步解释了确认价值底部的三个信号:"第一,部分公司现金流断裂,进入破产清算或僵尸状态;第二,公司出售管线、BD权益成为常态,2023年众多MNC到中国扫货就是对国产创新药价值和价格的认可;第三,一些公司被并购。"当下这些信号都已陆续出现。

在投资策略和阶段上,"投两端"成为阶段性共识,即前端投早、投小、投硬,后端商业化能力显现的企业。华盖资本首席投资官王珣告诉36氪,"结合当前的退出环境,主要是投资早期特别创新的技术型企业,期待能跨越周期;中后期重点关注有收入、有利润的企业,IPO上市的预期比较明朗。"

投资"早、小、硬、新",是近几年来较为普遍的策略。不过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机构筛选早期项目的标准、估值约束更加严格。

"投早投小的核心不在于‘小’,而在于稀缺性。现在靠概念和PPT拿融资不太现实,最好已经完成了POC(概念验证),可以明确看到数据,"清松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松分享道,同时数据要在全球范围有一定竞争力,即便未来不独立做商业化,产品和技术权益也有BD授权出去的可能。

专注于早期投资的联想之星陆刚认为,医疗赛道资本价值的"底部"一旦确认,市场上肯定存在受到情绪化错杀的项目,所以2024年的投资存在"捡漏"机会,且捡漏机会应该大于退出机会。除"捡漏"外,在投资策略上,要坚定拥抱"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出海"等关键方向。

除了投资早期有创新能力、估值合理的项目,"商业化能力显现、产品开始转化为规模化销售"的中后期公司也被重点关注。

高洁亮表示,"中后期成长型企业,2023年平轮融资或估值微涨的比较常见。2021年前后市场确实存在泡沫,很多公司估值过高;但经过两年资本寒冬,一些质地不错的公司取得了里程碑进展,随着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和当时的估值更加匹配。"

他进一步解释道,所谓"中后期成长型",不是说轮次靠后,本质是研发风险基本释放,商业化能力即将验证。比如创新药,要看到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数据,临床二期、三期有可靠数据出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接近完成,或已经开始初步商业化,这样才算进入确定性较强的中后期。

"特别优秀的企业,既要有把技术平台开发成产品的科创能力,也需具备商业化能力。如果仅具备科创属性,没有经过商业验证,那可能要评估如果公司被卖掉能值多少,所以给估值时也会格外慎重。"张松认为,公司要发展到"企业(商业化)属性强于科创属性"的阶段,需要专业技术背景的创始人成长为企业家,这个过程九死一生,显露出这种实力的标的往往非常稀缺,值得重磅加注。正是在这种逻辑下,清松资本曾投中联影医疗、神州细胞等多个行业龙头。

尽管受访者普遍表示2024年仍会投资医疗赛道企业,但现阶段募资端、退出端的压力仍十分显著,因此"谨慎研究、冷静出手"成为2024年的主基调。"2024年我们肯定还是会积极去看、去投,但出手节奏上会更谨慎,要花更长时间去思考研究。"华盖资本王珣表示,同时他建议创业公司:

"能融资就早点融资、能BD就尽量BD,别太纠结于价格,尽快获得现金流才能活下去。"

二、创新药投资:拿出数据,扛过寒冬

2023年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约320.6亿,同比下降32%,与2021年相比下降63%。很多药企是在2021年、2022年上半年拿到一轮融资,基本够"烧"两三年,据此推算,2024年还有相当一部分药企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在项目BD交易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228起新药BD交易获得首付款267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新股IPO募资总额。尽管这一募资方式转向,是创新药企IPO强力收紧后的"被动着陆",但意味着历经快速追赶后,中国新药企业已经融入全球新药创新体系。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ylcymh.cn/news/show-496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028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