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官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刘同柱: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24-01-24 大皖新闻630
导读

大皖新闻讯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我省将继续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月23日,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已先

 

大皖新闻讯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我省将继续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月23日,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已先后获批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同时,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1家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安徽的医疗朋友圈越来越大,优质医疗资源正在不断地扩容和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边建设边运营

记者了解到,安徽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国共有120多家国家区域治疗中心,其中有9家落地在安徽,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刘同柱透露,目前我省已有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开诊运营,今年将有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边建设边运营,分别是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安徽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安徽医院。

“我们将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已获批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刘同柱表示,安徽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体布局聚焦疑难重症,比如心血管、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肿瘤等学科。从区域来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分布在合肥、蚌埠、芜湖,可以覆盖皖南、皖中和皖北。

在他看来,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了安徽省欠发达地区、基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沪苏浙高水平医疗机构与皖北8市合作向县级延伸

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健康一体化,我省将与上海、浙江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加强对接协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争取更大力度支持。协调沪苏浙高水平医疗机构与皖北八市合作由市级向县级延伸。

“我省还建立了对标学习沪苏浙工作机制,在高品质医疗资源引进、医疗机构结对共建、公共卫生协同防控等方面加强与沪苏浙合作,推动医疗卫生积极融入长三角。”刘同柱介绍,全省183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沪苏浙医疗机构有序合作开展423个项目,皖北8市均与对口帮扶城市市级医院达成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还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医”工程,细化完善可持续、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支持性政策。大力选派医疗服务管理业务骨干到沪苏浙高水平医院跟班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协同。推动健全长三角公共卫生平急结合机制,常态化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联防联控;协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便利共享,推动长三角“出生一件事”一网联办。

关键词:强基层

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增至30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省将深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

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省正在加快推进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1家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数量将由15个增至30个。”刘同柱表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重点针对皖北地区、大别山区等地,目的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得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就医格局的变化。

相比年龄普遍较大的赤脚医生,“大学生村医”不仅更年轻,还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能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刘同柱透露,“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重点突出村医学历提升、全科(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乡村医生,到2026年,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

这项计划的实施,有望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紧缺问题,补齐乡村医生队伍结构短板,对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基层基础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乡村群众享受健康卫生等基本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ylcymh.cn/news/show-48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028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