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6日讯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城市的发展与未来。今天,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围绕医疗领域群众关心关切的情况进行发布介绍。
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介绍,近年来,青岛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截至2022年底,青岛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床位67984张;卫生人员总数11811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30人;人均预期寿命81.78岁,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7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年底前建成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2022年以来,青岛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效果显著。
2023年,青岛加快建设16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7个项目将在今年建成,届时将新增床位5300张。作为全国第四批、全省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已初步实现独立运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6个学科团队共270余人进驻,提供门急诊服务182.6万人次、出院49996人次、手术18695例,让岛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青岛在扩大“增量”的同时不忘做优“存量”,目前已启动老城区医院就医环境改善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改造市中心医院、市立医院等部分老城区医院基础设施,提升院区就医环境。
与此同时,青岛积极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示范典型,激活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最大“变量”。
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建设“共管病房”,采取“1+1+1签约”服务模式,二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按照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却可以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胶州市按照1个总医院、3个嵌入式次中心、18个骨干节点的基本架构建立“总医院”管理模式,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莱西市将辖区范围内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由市立医院试点整体托管,构建“1+3+18+N”网格化全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青岛中医医院扩容在建项目6个,其中青岛市中医药科学院建设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建设项目已封顶,胶州市中医医院已顺利迁建开诊,4家中医医院通过三甲复审,三甲中医医院数量居国内同类城市首位。
攀峰强基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关青岛医疗“软实力”,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青岛深入推进攀峰学科建设,支持呼吸、消化、脑科、心血管等学科牵头建设专科联盟,加强重症、肿瘤、骨科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平台专科对临床的支撑作用,注重加强肝胆、手足外、结石病等特色专科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目前青岛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7个、省级重点专科11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00个,市级攀峰学科10个,67个学科入围五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ASTEM)学科百强榜单,其中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11个学科省内排名第一。
青岛统筹谋划卫生健康人才梯队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病有良医”,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430名,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59名,公开招录高级职称专家151名,博士和硕士1438名,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人才保障。
青岛还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市、区市两级选派千名医师开展对口帮扶服务、挂职镇街卫生院“业务院长”。2023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标扩面、提质增效。截至10月31日,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398个,家庭医生7020人,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5%以上。
214家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