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医疗凭借对外出口医用敷料用品起家,并且与普通外贸公司接订单、找代工的模式不同,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建医用耗材生产线。
前期因为技术和经验上的不足,其质量并不总是能够达到外商标准。甚至经常出现要求严格的商人,抱着一大堆口罩跑进创始人李建全办公室大声呵斥的情况。
即便如此,稳健医疗仍旧坚持自产自销路线,最终建立起一套成熟稳定的产销体系。
2003年是稳健医疗第一次吃到天灾疫情带来的市场红利,非典的冲击使其名利双收。但快速回归正常的社会,让市场也很快恢复原状。
直到2020年,稳健医疗彻底迎来爆发,为新冠肺炎防控生产了大量防护服、口罩等用品,业绩向好后也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口罩第一股”。
只是“出来混,迟早要还”,随着社会整体防控逐渐平稳,疫情初期产生的业绩红利不再,股价也从最高时的215元跌落至如今的60余元,总市值蒸发了近600亿元。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稳健医疗也在积极寻找第二曲线,以挽救疫情时代业绩的下滑。近期连续三起高溢价收购,引发了业界关注,而这是否会为稳健医疗带来新故事的可能?
低值耗材,红利渐消
从业务层面来看,稳健医疗就如其名称般稳健。一个以全棉时代为代表的健康生活用品消费品牌,一个以winner稳健医疗为代表的医用耗材品牌,形成“医疗+消费”双轮驱动,不存在很多同类型公司业务单一的问题。
从2017年到2019年,其健康生活消费品收入占比呈现逐年递增态势,约占其营收三分之二;医用耗材的收入占比则呈现逐年递减态势。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全棉时代的发展势头,但医用耗材业务随之拿到大量订单。
稳健医疗年报显示,2020全年营收为125.3亿元,同比增长173.9%;净利润为38亿元,同比增长597.5%。其医用耗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16.3%,为86.8亿元,业务占比69.2%;健康生活消费品业务全年营收为35亿元,业务占比为28%。
全球疫情的爆发,也使稳健医疗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张,产品出口国从2019年的70多个,增加至110多个,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同时,2020年外销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652%。
然而,医用耗材的需求增涨,但稳健医疗旗下多为门槛较低的防护产品,很容易被复制。一些原本不是生产防护产品的公司,也通过改造生产线跨行而来,这就导致市场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稳健医疗等同类公司的增长预期,很难再更进一步。
2021年,稳健医疗的业绩开始掉头向下,医用耗材业务占比也逐渐回落。全年营收80.37亿元,同比下降35.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39亿元,同比减少67.48%。
其中,医用耗材销售收入39.22亿元,同比下降56.03%,占总营收比重由2020年的71.17%下降至2021年的48.8%。
2022年上半年,经过几轮并购的稳健医疗,医疗板块业绩虽然出现好转,但仍不及2020年数倍增长的高光时刻。
此外,另一大业务板块消费业务也增速放缓。2019年至2022上半年年分别为分别为30.08亿元、35.17亿元、40.54亿元、18.81亿元,增速则从26.17%降至5.07%,其毛利率不断下滑,从2017年的59.04%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46.3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稳健医疗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从2019年的13.56亿元增至2021年的19.89亿元,累计增长46.68%;今年上半年为9.5亿元,同比增长15.06%。
从明细来看,广告与市场宣传费占比处于高位,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6.92亿元、2.35亿元,占比34.7%、24.71%。
可见纵然稳健医疗的销售费用激增,但对其营业收入的影响已经非常有限。
事实上,稳健医疗最近几年的口碑营造并非完美,尤其是消费品牌全棉时代。2021年初其因一则广告内容被网友吐槽“歧视女性”“广告中故意丑化女性”,引发舆论关注。当时,《新华视点》站在官方的角度给出了评论:无底线营销,当止!
除此之外,其产品质量问题几乎年年被点名。2018年3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显示,全棉时代的产后纱布收腹带纤维含量不合格;2019年12月,上海市床上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其生产的“幼儿被芯春秋款”存在PH值不合格的问题;2020年5月,据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全棉时代“全棉防雾霾口罩”防护效果不合格。
作为后疫情时代稳健医疗的发力点,全棉时代线下开店扩张计划并未达到预期。2021年4月,稳健医疗曾在其调研活动中表示,会根据市场情况拓展,2021年目标新增100家(直营和加盟合计);但2021年报显示,全棉时代新增线下门店81家,直营店63家,加盟店18家,其总开店计划和加盟店计划均未达到预期。
面对市场需求侧红利的消失以及消费品牌的增长哑火,稳健医疗今年开始高频并购多家医用耗材企业,急于寻找能够被外界认可的新故事。
19亿并购,糖衣炮弹
上半年,稳健医疗豪掷逾19亿元,3个月内相继收购隆泰医疗、平安医械以及桂林乳胶55%、65.55%以及100%的股权。
三个收购标的的业务范围,涵盖自高端伤口敷料业务、医疗器械至乳胶避孕套市场。截至目前,隆泰医疗、桂林乳胶及相关子公司均已纳入稳健医疗合并报表。
对于如此大手笔的收购,稳健医疗认为,隆泰医疗的高端敷料主要在美国市场比较强,自家公司则在欧洲市场强,有一定互补性;平安医械主要渠道在湖南,相关产品在湖南市占率最高,因此稳健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湖南市场的渗透率;收购桂林乳胶将填补稳健医疗对于乳胶产品的空白,尤其是医用乳胶外科手套,而且桂林乳胶覆盖全国1500家医院,未来也有巨大协同性。
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医用低值耗材市场集中度低,稳健医疗通过这三次的收购可以与对方商品、制造、研发等充分融合,补充产品竞争力、一站式采购竞争力。可以与公司其他耗材产品、伤口护理产品互相搭配,形成多种产品组合包,为终端医院、诊所等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巩固稳健医疗在医疗耗材的龙头地位,提升自己在此市场的市占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稳健医疗所收购的标的,明面上能带来充足想象力,实际上却可能暗藏风险。
首先是隆泰医疗,原本共有7家子公司,其中有3家被稳健医疗并购,有4家则在交易后被剥离。根据公告称,3家被并购的子公司均与高端伤口敷料业务有协同性。
不过,这3家被纳入收购标的的子公司,从纸面数据上看并不优质。
截至2020年、2021年底,德清隆泰硅胶净资产分别为72.26万元、156.21万元,西安隆特姆净资产分别为-48.14万元、-96万元,盛医科技净资产分别为-216.94万元、-217.96万元。其中,盛医科技、德清隆泰硅胶均在交易前才“突击”成为隆泰全资子公司。
营收利润方面,德清隆泰硅胶主要为隆泰医疗内部服务,尚未独立开展业务,无营业收入及利润;西安隆特姆并无营收,净利润2020年、2021年均为负值;仅盛医科技略有盈利,两年收入为429.4万元、516.1万元,净利润为39.18万元、3.6万元。
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在稳健医疗收购隆泰医疗时虽然提及了竞业协议,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该协议可能形同虚设,且隆泰医疗未交易业务可能与稳健医疗形成竞争关系。
因为隆泰医疗原为家族企业,被收购的标的之外存在大量关联公司,均由吴康平、黄乐培夫妇或者其子吴迪持股或任职。
其中黄乐培可以继续经营康力迪医疗公司,该公司实际上与稳健医疗收购的隆泰医疗所从事的“高端伤口敷料”业务重叠,产品雷同。
也就是说,交易对手将隆泰医疗的部分股权高溢价转让给稳健医疗后,自己仍有业务与隆泰医疗形成竞争关系,稳健医疗也并未因此次收购而减轻市场压力。
对于收购桂林乳胶,市场主要担忧在于这笔收购性价比不算高,以及能够带来的增量十分有限。
稳健医疗收购桂林乳胶的代价是4.5亿元,对应2021年业绩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8.82倍和2.5倍。相比之下,国内医用手套龙头英科医疗目前静态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仅有1.66倍和0.78倍(截至发稿日收盘)。
与口罩一样,医用手套2020年开始有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价格上升;2021年产能扩张令供需平衡,价格随之回落。所以短期内,桂林乳胶无法为稳健医疗在业绩端带来太多有效增量。
从发展趋势看,稳健医疗正在向低值耗材企业转型,意图坐上国内该领域里的龙头宝座,但客观大环境是,国内低值医用耗材外销逐渐放缓,内需拉动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增长模式。
而在面对相对饱和的国内市场时,业内较为看好的做法是,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向高端低值医用耗材或高值医用耗材发展。稳健医疗这种拓展产业链条,实行产品多元化的战略能否加固其护城河,目前来看虽是未知,但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