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医疗机构的布草,比如床单、病号服,应该经过严格消毒和清洗,检验合格后才能再次进入临床使用。然而,近日有媒体暗访发现,某地医疗布草清洗问题重重,洗涤厂使用工业洗涤剂清洗医疗布草,无严格的高温消毒环节;所谓分类洗涤,只是把医院分开,不分科室,不分洗衣设备。更有甚者,将儿科医用布草夹杂在成人医疗布草中混洗,带血的医用布草与其他患者衣物和床单混洗。如此乱象令人震惊,更引发了公众对医疗用品安全的担忧。
医疗布草清洗一旦沦为粗放和野蛮,必将产生极大危害。不分医院、科室混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尤其是儿科布草与成人使用的布草混杂,会增加婴儿过敏、致病的几率。此外,工业用洗涤剂不仅会影响清洗效果,还会刺激皮肤,对婴儿危害更明显。
除了对公共卫生的直接影响外,野蛮清洗更有损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本该卫生标准最高、消毒处理最有保障的医疗用品,却在质量底线上被凿开破洞、埋下隐患,这只能加剧人们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给医患关系蒙上一层阴霾。
其实,对医疗布草的清洗处理,卫生部门早有严规。依据《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单位的布草要进行分类清洗,且需在专用区域和专门设备上进行,同时要严格消毒。
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专门制定的《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提出,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承担医疗机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洁净手术衣、手术盖单等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开展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出具监测和检测结果,实现全程可追溯,保证质量。其中,可穿戴、可折叠的医用布草应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干燥、检查、折叠、灭菌、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严格处理。
医疗用品处理要让人放心,堵住公共卫生“防火墙”上的漏洞,就必须依法依规,严格监管,把流程规范做成铁律。先要对医疗消毒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纳入当地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督促其将法规落实到位。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消毒供应机构,也应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起监管责任,保持监管常态化,发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整改。
此外,医疗布草使用主体——医院也要细化要求,对各类卫生标准开列规范清单,确保消毒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给患者健康再加一道安全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