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澳大利亚医疗机构的两起收购引起了医疗行业的注意。 这两起收购分别为高达资本参与的中澳财团对澳大利亚ICON医疗集团的收购,以及稍早一点绿叶集团对Pulse Health(简称Pulse)1.55亿澳元(约合7.75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这表明,国内医药集团和投资界对海外健康行业的投资已经从制造业逐渐延伸到医疗服务行业。
而在此前的几年内,国内一些医药公司或投资集团频频出手境外医药行业,技术买断,资产收购,单笔交易额被不断翻新。统计显示,从2016年初到今年3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医药行业资本对外收购案例涉及到的总金额超过400亿人民币。
收购医院等医疗服务企业成为新动向
5月24日,中国私募基金高达投资(Pagoda Investment)宣布,日前联合澳大利亚主权基金昆士兰州投资公司(QIC Limited)和高盛集团直接投资部(Goldman Sachs Principal Investment Area)与澳大利亚ICON医疗集团(下称ICON)达成收购协议,将收购其股权。
据市场传闻,这笔收购总金额超过10亿澳元。 ICON集团专注于癌症一体化治疗,建立了从药剂合成、药房服务到化疗与放疗的全程全方位治疗体系,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一体化肿瘤连锁医院。在海外,ICON已收购了新加坡一家癌症治疗集团,通过发展医疗旅游项目,为来自中东、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提供高端治疗服务。
收购的目的,据高达投资的介绍,ICON会借助包括来自中国的财团资金,加紧在中国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计划与中国医疗行业龙头企业、全国前500医院体系以及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放疗中心。此外,ICON还会参与对中国合作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绿叶集团。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绿叶医疗集团成员澳大利亚私立医院集团(简称HCA)5月18日宣布,以1.55亿澳元(约合7.75亿元人民币)成功收购Pulse Health(简称Pulse)。
Pulse是一家总部位于悉尼的私立医疗集团,在澳洲和新西兰拥有8家私立医院和5家日间手术中心,为澳新当地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外科手术、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治疗服务。
收购完成后,绿叶集团的分支HCA将巩固在澳大利亚医疗市场的布局。HCA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城市和地区拥有共计34家私立医疗机构,约7000名员工和近2500张床位。这34家医疗机构分为综合性私立医院、专科和地区医院以及日间手术中心四大类别。
海外医疗投资动机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医疗项目,其首要目的可以说是把技术、品牌、理念引进来,并按照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本土化。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就曾表示,其海外医疗并购意图“非常简单,就是服务中国市场”,把中国企业所缺少的西方品牌和西方技术买回来。
另外,除了中国医疗市场之外,不少企业还计划在国际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2016年1月,三诺生物完成对美国血糖仪厂商Trividia Health的收购交割,由此成为全球第六大血糖仪企业。本次2.7亿美元的交易,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近几年来海外收购的最大案例之一。三诺生物就是通过引进先进的产品,来抢占国际市场的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复星医药以3次交易、超14亿美元的成绩位列海外医疗投资榜首。创造了金额最大的海外交易的复星医药曾表达对全球化的思考:第一,观察医疗行业的市场发展,视角一定要切换到全球化;第二,资源配置也要从全球的角度去考虑,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全球水平。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但医院数量增长率和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却远远赶不上医院诊疗人数增长率。因此国内医疗企业海外投资能让国内企业更快接触新技术、扩展新市场、获得新人才等,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一大途径。
作为国内医疗企业的两大代表,迈瑞和药明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海外投资的策略。两家企业先后于2006年、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又在2015、2016年从美国退市。迈瑞是国内器械类企业龙头,海外投资基本以拓展海外市场为主,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并购。药明康德是国际知名的药物研发CRO公司,海外投资基本聚焦在美国,以风险投资为主,主要投资前沿科技。这两家的策略各有侧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会面临很多的风险点和盲点,比如技术是否真正先进、IP知识产权所属如何解决、税收问题、不同的法律体系、监管问题、违约金等,如果不注意这些风险点,很可能踩到各种坑,海外投资遇到很大的阻力,也会阻碍国内企业的发展。
新技术、消费升级、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成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新供给和新动力。海外投资能让国内企业更快接触新技术、扩展新市场、获得新人才等,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一大途径。
海外医疗投资风险机遇并存
全球化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的终极梦想,而海外并购则是实现全球化突围的一种惯用路径。海外并购免不了出现“交学费”的情况,但交完学费迅速吸收成长才是王道。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强生医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其很多核心产品并不是公司自主研发,而是通过并购形式获得。
不差钱的A股上市公司,此前多次海外收购均让人有“海淘不便宜”的感叹。三诺生物(300298.SZ)曾多次收购同行业海外资产,无一不是大手笔、大动作,不过现实有时很残酷。2014年三诺生物曾与华广生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拟以2.64亿元认购其约20%股权,次年2月,因双方无法在台湾地区相关规定时效内完成私募增资项目终止了合作。2015年停牌2个半月,三诺生物计划10亿元收购拜耳血糖仪业务——这个被外界誉为“蛇吞象”的行动也以失败告终,而三诺生物收购不成反到搭进去近2000万的中介费。
九安医疗去年7月以7.1亿人民币,超过6倍的溢价收购了法国医疗器械/设备提供远程端对端连接解决方案的供应商eDevice,这家公司2008年曾险些破产,被收购时也只有30人左右的员工。被收购前一年,eDevice应收款出现爆发式增长,近两年来的研发投入维持在偏低水平。作为一家运营达16年之久的企业,时至今日绝大部分收入却仅来自于单一大客户,其背后的客户开拓能力堪忧。
华医资本创始人刘云对中国资本海外并购提出了看法。他认为,现下中国医药企业的海外并购,一是为了“走出去”,帮助医疗企业实现国际化梦想,在海外有自己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但并购一家海外公司后,渠道整合、市场整合需要长时间等待。二是为了“引进来”,引进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但医疗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不像很多行业(比如手机)可以直接登陆中国市场,但境外药品、医疗器械需要在中国经过临床试验才能上市,这又要花几年时间。无论是国际化战略还是国外先进技术的本土化,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业务努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