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垣,这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地名,如今却因为疫情走入公众视野。
这座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的豫北小城,2019年9月才刚刚从“县”升级为“市”,由河南新乡市代管。在近来这场全国瞩目的“生死救援”中,长垣因其“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的身份,备受关注。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长垣拥有各类卫材企业70多家,经营企业2000多家,平时占据全国市场销量50%以上,全国各大医院覆盖率高达75%以上。
2019年2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授予长垣“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称号 图片来源:长垣市政府官网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面对一夜暴增的医疗防护物资需求量,长垣共42家口罩生产企业陆续复工,工人轮班上岗,机器24小时不停工,企业产量在10余天内增至平时30倍。
另一方面,春节期间,由于工人休假、原材料紧缺、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让企业在短期内实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难上加难,几乎所有复工企业都面临亏本生产的巨大压力。
作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生产基地,长垣一夜之间走到了聚光灯下。
“产量达到平时30倍”
“长垣打个喷嚏,全国医疗器械市场都得感冒。”这句当地流传的玩笑话,道出长垣在全国卫材市场的重要地位。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全国各地对于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紧缺程度,在长垣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多,到厂提货的人几乎能站满一条街,口罩出厂一箱就拉走一箱。”河南飘安集团党委书记陈广法说。
山东、湖南、四川、甘肃、河北……一些等不及的地方,直接把救护车开到厂门口来拉货,把卫材企业所在的长垣丁栾镇的马路给堵了。健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书增说,这是他建厂十多年来,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光一个上午,未接来电就有200多个,办公室里的一大箱方便面只剩下几盒,这是华西卫材副总经理马全建的切身经历。
长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城叔,连日来,市场需求订单量几乎是企业正常产能的几十倍,面对急剧增长的物资需求,要在短时间内提高产能,再及时输送到全国各地应急点位,实在不容易,尤其是在员工休假、物流停滞的春节期间。
为此,河南省市场监管局1月27日在长垣市召开加强疫情防控市场监管工作现场会。会议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长垣市作为全国防护类医疗器械的重要产区,能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价格稳定、保证市场供应,对于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长垣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该市卫材总产能为医用外科口罩105万个/天,医用防护口罩3.5万个/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56.2万个/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2000套/天。
据新华社1月29日报道,长垣市日均生产医用相关口罩已达165万只,防护服5000套,产量已经超出平时水平。
2月10日,上述工作人员向城叔透露,目前长垣42家医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已全部复工,其中口罩生产商25家,其余为防护服及其他医疗物资生产商,“复工企业产量几乎都达到平时30倍左右,现在每天的产量还在持续增长”。
事实上,随着疫情蔓延,医疗物资日益紧缺,企业生产成本也在持续走高,资金压力非常大。
以口罩为例,春节期间,原材料紧缺、价格上涨,物流和人工成本增加,长垣口罩生产企业却因为坚持不涨价,几乎每家每天都会亏损几万元不等。
“看似生产量很大,其实利润很薄。大多数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企业不仅不向经销商涨价,而且要求经销商不准向医院涨价。”长垣市医疗器械同业公会会长李明忠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长垣卫材企业基本是生产一个亏一个。”
“光是省长就来了4个”
亏本也要干。这背后,是来自多方的压力和努力。
首先是当地企业和工人紧急复工。
据马全建回忆,就在工人放假第二天,他的电话被打爆,来自武汉的客户说缺物资;紧接着,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医院、政府……都打电话要口罩。
口罩需求暴增,也间接说明疫情形势严峻。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六,长垣各卫材企业中层开会,宣布尽可能复工,动员工人返厂。
同时,社区和村干部也被发动起来,协助企业招工——“前线急需物资,国家有难了,会缝纫、做窗帘、做衣服的,都来为国家做贡献。”正月初四当天,长垣市一位社区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群、党员群、志愿者群里反复动员,号召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去口罩企业工作。
复工之后,原先8小时工作制改成两班或三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工,有的企业甚至给工人开出三倍工资,餐食直接送到车间楼下,上下班由班车统一接送。
图片来源:长垣试点
“这些天到长垣视察调研的领导,光是省长就来了4个。”上述工作人员透露,当地企业每天都在想方设法增加产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紧急复工和提高产能面临的困难。
该工作人员还透露,为保证原材料和应急医疗物资高效调配,河南省交通厅将999个绿色通行证下发到各个企业,通行证数量“根据每家企业的规模和产量按需分配”。
针对企业为保障抗疫物资亏本生产、资金吃紧的情况,来自全省财政系统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也颇为“给力”。
据公开报道,1月28日,国开行河南省分行和中原银行在得知长垣卫材生产企业急需高效、低成本融资支持情况后,分别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简化授信及放款流程,3亿元资金当天全部到位。
同时,河南省财政系统专门安排2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在河南银保监局支持下,多家金融机构在最短时间内为长垣卫材生产企业授信合计7.68亿元,解决企业保质保量提升产能的后顾之忧。
“零资源县”战略突围
“上下齐心,最大限度保障一线医疗物资供应。”该工作人员如此描述目前长垣各方的战“疫”状态。
不少人好奇:这个“中国医疗耗材之都”到底是什么来头?
在河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营经济看“两长”——南长葛,北长垣。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土地贫瘠,灾害频发。”《河南日报》曾如此描述“两长”资源条件。
地处河南东北边的长垣,不光“家里没矿”,还正好挨着黄河“豆腐腰”,十年九泛滥。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零资源县”长垣硬是走出一条“无中生有”的战略突围之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长垣丁栾镇的一些农民就用自家出产的棉花制成棉球,出售给附近村卫生所和校医院。尝到甜头后,他们又制起胶皮塞、医用笔刷等卫材。此后,成千上百的小作坊开始在长垣生产原始卫材,市场逐渐繁荣。
上世纪90年代初,长垣把学习目标定为浙江温州,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逐渐把长垣打造成为北方“小温州”。进入21世纪,在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整顿下,家庭作坊逐渐被取缔,长垣卫材生产开始走上工业化、规模化道路。
其实,这并非长垣第一次紧急驰援重大疫情。2003年“非典”时期,长垣便是为全国提供医疗防护物资的“主力军”之一。统计显示,长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非典”之后成立的数量,占现有企业50%以上。
发展至今,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业已成为长垣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主要分布于北部的丁栾、张三寨、满村、城关、佘家等乡镇。产业规模从2017年约80亿元,增长至2018年突破100亿元。
“要葆有时代弄潮儿的创业锐气,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2019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长垣撤县设市,市委书记张国伟在揭牌仪式上如是表达关于长垣未来发展的希望。
长垣市设立,无疑翻开这座小城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而经此一“疫”,“中国医疗耗材之都”的命运,或许也将迎来更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