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励精图治的2020的中国,在2021年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蓝图。过去的一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疫情、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在二季度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 3.2%,三季度增速加快至 4.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0.7%。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经济复苏“领跑者”。
当前,产业投资正在围绕芯片半导体、CVC投资、生物医药、房地产、高端制造、碳中和、新消费、医疗大健康、数字生活等领域进行投资,推进创业型经济、有效支持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换。2021年7月28日-29日,融资中国 2021(第七届)产业投资峰会盛大召开。
2020年,当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让疫苗、中和抗体等生物制品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十四五”建议规划再次明确发展生命健康、生物技术。仅2020上半年,美股就有37家生物医药公司进行了IPO,A股有30家,港股也超过了20家,是否预示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投资大风口?投资机构加快布局生物医药行业,这个行业的投资、项目、阶段的选择?此行业的并购是否盛行?行业最大的痛点在哪里?医疗公司在后健康时代的战略发展?
针对以上的关键问题,文周投资管理合伙人朱瀛、创瑞投资董事长唐浩夫、隆门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海宁、怀格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王锴、紫金港资本管理合伙人李芳丽、华泰紫金投资大健康投资负责人、基金创始合伙人人张泉源以“疫情驱动,生物医药行业3.0时代到来”为主题进行了论坛分享。
主持人朱瀛:大家上午好,刚才介绍到了我们生物医药行业3.0时代,比如从2005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是生物医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15年之后的创业大潮是2.0时代,很多海归回归、很多企业创立,现在很多已经在中美资本市场上市。
目前,在全球疫情影响下的生物医药3.0时代与大家进行讨论,当然今天讲的并不是狭义的生物医药,我们可能会涵盖比较广义大的生物医药这个范畴。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第一个环节每一位嘉宾大致介绍一下自己以及所在机构,以及我们在生物医药大方向上面布局的特点。
唐浩夫:大家中午好,很荣幸跟大家做分享。创瑞成立了11年左右,之前团队是美国归来的团队,我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之后做了将近十年的医药投资。我们基金在管登记规模在27亿左右,我们基金都是实缴的。今年还会再扩两支基金,重庆是跟重庆化医集团,杭州是跟杭实集团,都是千亿级国企。今天为止投了47个项目,有七家上市,今年四家企业报IPO,接下来跟各位进行请教。
王海宁:隆门资本是一支新基金,2017年成立,团队基本上都是医学和生物学背景,关注创新药和创新医疗。投资组合偏创新药和创新生物技术,占到80%。现在基金管理规模20多亿。我们一直坚持行业和技术研究,希望能投到创新的技术门类。目前投了30多家企业,基本都在初创期和成长期,A轮占了70%以上。谢谢。
王锴:大家上午好,怀格资本是一家专注在生物制药这个领域的投资基金,我们主要聚焦在四个赛道,包含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医疗医药外包服务。目前投资的企业有20家左右,上市公司有两家,还有七家处在IPO进程中。我们介入目标公司的投资期基本在A轮或天使轮,本着“VC+深度投行服务”的策略,希望基金在被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能够给与加速成长的赋能。
李芳丽: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们紫金港资本成立于2014年,现在管理规模36亿,今年也有几个大的基金进行设立。我们公司有几个比较大的赛道,第一个是生物医药,第二个是TMT,第三个是新材料。我现在在公司负责生物医药板块,现在我们将近投了60家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包括我们投了微泰医疗,做胰岛素泵的,诺尔康做人工耳蜗的,也投了去年在港股上市的和铂医药,做创新药的平台。下面我们也会投做针对实体瘤癌症的细胞疗法企业,是国内和国际同步的企业。
几位嘉宾也提到我们投整个生物医药的逻辑,现在降价对医药成本把控非常严,某种程度上我们非常关注能够在化药领域通过技术给企业带来降成本的赛道;也包括整个医美行业,也能够看到现在上市的华熙生物达到了千亿市值;同时也看到整个医药行业的CRO企业。
我那天看了一个报告,医美上游原料80%以上是国外进口的,我们很关注这个领域,而且最近在在广州跟深圳、上海都看到相关的企业。我们也特别关注创新药跟国际化,我们投的和铂医药也是,是国内国际相对同步的逻辑,下半年我们投的实体瘤企业也是国内国际同步。我们公司也有一个愿景,因为我们创始人是有技术背景的,看技术型企业我们看的比较懂,第一个愿景帮助科学家成为企业家。在科学家里面有企业家潜质,就帮助他培养。第二个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很多项目在我们加持下快速走进资本市场,也希望大家关注我们,谢谢大家。
张泉源:大家好,我是来自华泰紫金的张泉源,华泰紫金是华泰证券下面负责投资的总平台,管理规模在六百多个亿,今年要到七百个亿。医疗大健康是我们主要的方向,我们有50支基金,一百多亿的规模,这50支基金投了50多个项目。我们还是比较PE的基金,这几年来华泰在医疗投资领域还是比较活跃的,投出很多项目,像迈瑞、康德等,科创板我们上了八家,创业板最近也有好几家,港股像荣昌、微创信通。我们有很多企业在今年、明年陆陆续续会上市。
从华泰角度,我们这几年坚持专业化路线,整个团队基本上是有比较深的生物医药行业背景,大家按照产业逻辑做投资。与一般券商不一样,我们和企业沟通的时候,包括对产品、趋势、团队判断,走的也是更加专业化的路线。希望今天和各位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朱瀛:谢谢各位,有的投资是偏早期阶段,有的是偏技术,有的是偏中后期,现在也跟产业结合的比较密,大家看的也都越来越深入。今天借这个机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文周投资。我们团队来自于高特佳、盈科资本的几个合伙人,结合两家国资平台一起做起来的,我们主要就是做医疗大健康这个领域,覆盖医药、器械、服务三大方向。具体选择会比较看重一个是产品方面,这个说的比较多了,包括临床需求、临床价值。另外在技术方面,我们更看重的也是跟国际接轨的技术。另外在大的医保支付背景下,也关注提高医疗效率这样的一些新模式,总的来说在产品、技术、模式这几个方面都有我们看重的。
文周团队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生根产业,深耕医药。生根产业是指我们团队大部分人之前都有十多年药企工作经验,有的成员也参与了创新药的开发,也有企业成功上市的经历。后面这个是深耕医药,代表我们深度为产业为医疗企业去做服务,这个是我们文周的一个介绍。
01
医疗赛道火爆
原创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朱瀛:第二个环节,我们做投资会深入研究整个大的行业,每个阶段都会深入看一看这个行业发生的重要变化,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目前我们观察到的生物药大的行业中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趋势,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唐浩夫:感谢主持人话题的引入,创瑞到今天为止已经投了40多个医疗器械项目,简单说一点我们的看法。在器械领域中国最近十年都在讲国产化逻辑,在不同细分板块区别还是蛮大的。这次疫情中国的核酸检测,新冠检测抗体抗原的检测出口都有一千个亿,呼吸机行业也起来了,以迈瑞为首的器械国际化做的也不错。
现在在高端耗材领域国产化项目也不错,心血管、穿刺机器人这一类项目虽然都是新领域,也在迅速进入一个竞争状态。我们现在国产化速度整体是比较快的,创新层次也比以前高一些。在器械板块领域今后还是要注意单品创新型企业的扩张性,现在不少在心血管,神经外科的项目同质化现象已经出现了,产品扩张的深度和宽度都是有一定的问题,估值也拉的比较高,这是我们最近这段时间在想的问题。怎么选药,在前面一个论坛讲到现在的现象,同靶点、重复竞争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产业研究深度还是要做深一点才行。7月3日药总中心提出一个文件,对无效研发要有一个淘汰,我们团队在药物对靶点的覆盖和对新结构覆盖的广度更大才行。
现在在药上比较看好的方向,还有IPS、诱导干细胞技术可以工业化生产的细胞疗法、器械。简单来说,大的趋势大家都讲的比较多,我讲讲我们的顾虑,在器械和药上面,跑在最头部的企业并不是只有两三家才有相似的技术,而是二三十家都在做相似的技术,这是我们自己团队都困惑的一个点,对于赛道分析,美国FDA正在批的方向,我们在近期必须大幅度提升上去,不然在选赛道选对之后企业不好选,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看好医药行业的,虽然这几天二级市场有一点暴跌。我们现在在做创新布局,包括医疗、器械和药物,今年还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谢谢。
王海宁:生物医药是大的综合性行业,药品、器械和医疗模式的创新我们都在看,但更多还是聚焦在药物创新。我们组合里化学药占比不高。无论新的靶点、机制还是新分子,从化学角度我们很难做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们重点布局在新的生物技术。我们覆盖的方向也比较多,从传统的抗体、蛋白,到免疫细胞、干细胞、核酸、基因、微生物、外泌体、合成生物学等等。生物技术这个大类我们投了20多个项目,至少是在十几个门类里。生物医药虽然是一个大行业,但具体到某个门类的时候,项目选择并不多。基因治疗和核酸药物是我们布局最多的门类,投了十多个项目。但这个赛道热的也很快,我们的项目投完后基本都贵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去看这个赛道,几乎很难再有出手的逻辑。而我们投一些新的门类,比如微生物、外泌体、合成生物学等,发现能选择的项目很有限,可能每个赛道只有几个项目有投资逻辑。理论上这都是未来潜在的大方向,但全球都处在很早的阶段,国内能把科学和工业结合好的团队很有限。
我们的逻辑其实不复杂,一是通过前瞻性研究,提前布局新赛道,所以我们不断进行技术门类和赛道的切换;二是投到真正创新的技术平台。国内虽然创新药和生物药概念的项目很多,但行内人应该清楚,大部分是伪创新,经不起临床和技术的推敲。我们关注的项目,希望临床价值是明确的,同时真正有底层技术,有自己的核心专利。这是我们的逻辑。
器械我们也投。但很少关注传统的设备和耗材。主要看一些新方向和交叉学科,像植入器械、数据医疗、智慧医疗、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在这些新方向希望投一些延伸性更强的平台性项目。
模式创新不是我们重点的方向。医疗模式的创新,一是受政策的限制,很难切入核心医疗环节;二是受限于国内的支付体系。不过我们也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孵化。我们的策略是研究和孵化,到了模式成熟,壁垒建立以后再用基金投资。
王锴:跟大家分享一下怀格资本对医疗器械领域的看法。2015年是中国仿制药和创新药的分水岭,我们认为2019年是中国医疗器械从之前国产替代走向底层创新的分水岭。
举2个例子,我们2017年投资了一家做家用医疗器械的公司-可孚医疗,当年可孚医疗净利润2000万左右,2020年净利润超过4.2亿,这三年就是国产替代和产品差异化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结果;2018年我们投资了康德莱医械,2019年在香港上市,其主营业务为PCI支援手术器械,通过前期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这个细分市场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公司,公司净利润2018年4000万,2020年达到1.2亿左右,其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这几年对进口品牌的国产替代。
从2019年一直到现在,我们在医疗器械领域看到了更多的底层创新,医疗器械创业团队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仅盯被进口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产品组合。上个月怀格资本过会的一家企业,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主动脉瓣置换属于国内最快做完球扩式双适应症产品的,包括狭窄和返流,预计九至十月份进入探索性人体临床。
返流和狭窄患者在国内的比例约为1:1,也就是约四百万人群有狭窄,四百万人群有返流,但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并没有一款在主动脉瓣返流作为适应症获批的产品,国外包括爱德华在内的两家公司处于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产品研发进程已经仅比海外滞后一年多或是更短的时间,底层创新驱动策略也在医疗器械领域大幅展开。
前面谈到医疗器械已经掀开了底层创新的序幕。而在创新药领域,前边两个嘉宾都谈到了7月2日CDE出台的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指导原则。那么7月2日为什么会有这个文出来,因为前段时间我们看到几乎上百家创新药企业都拥挤在一个靶点的同类药物上,造成了巨大的临床资源消耗。
我们已经进入创新药3.0时代,本质上是要回归能够更多拥有着实际临床价值或者是更优化的治疗方案,而不要为了做药,为了拿到药证进行相关的投资,这个是我们投资创新药的核心。时间关系简单概括,创新药领域我们将继续重点关注以下三类标的:1、在人体信号通路、新靶点发现等方面有显著支撑依据的科研院所团队;2、对于工业界的某些重要靶点尚未获得一致预期但创始团队对成药性方面拥有极强预判能力和研发能力,产品定位为同类更好;3、创始团队拥有极强的化学和生物学研发能力使得公司的新药研发执行力非常突出,产品定位为同类更快。
李芳丽:感谢主持人的提问,我早上看了一下数据,2021年人口普查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到了2.64亿了,又比五年前增加了不少,中国老龄化加速了我们生物医药企业往前推。我们看的茅台和五粮液市值都是万亿级别,现在生物医药化药龙头恒瑞医药以及器械龙头迈瑞医药,一个四千多亿,一个五千多亿,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包括龙头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大的增长基础的。
我平时也跟行业里上市公司包括被投企业的高管交流,现在生物医药的发展绝对是可以让我们在座所有人120岁还可以下场打高尔夫,打网球。过去人的生命还是集中在80、90岁,这两年好一点到100岁,人在最后那段时间度过的是非常不愉快的,我刚才说到下半年会投的创新疗法就是针对癌症的细胞疗法,看到这些我们觉得还是非常兴奋的,现在医院给癌症病人提供的化疗效果作用太差了,通过细胞和免疫疗法来做,整个癌症病人会比较舒服,不会出现身体别的反应以及掉头发,给患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
整个创新药赛道,我们更关注技术的创新性,以及项目跟国际化接轨的程度,包括我们投资的和铂医药也是,他很多时候不是只在国内做,成立之初就收购了荷兰的医药平台,使得企业2015年成立,去年就可以在港股上市了,这就是我们投创新药的逻辑。看好团队和整个团队的创新性以及国际化程度。
刚刚也提到投资医药的三个大的逻辑,我们紫金港更关注技术原创性。一个逻辑点,医保集采降价,这个赛道我们现在也布局了两到三家,去给药企降成本,大的方向上未来集采药物价格这一块是控制的,只有降成本才能保证盈利。
另一个投资逻辑,我们现在很关注像医美的贝泰妮,八百多亿市值,华熙生物做玻尿酸,一千亿的市值,那天看了关于华熙生物的报告,现在国内透明质酸80%以上是依赖进口,我们在2017年看过一个企业,2017年起负责中科院的技术转化,他们主要的打法也是区域,替代国外医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也偏简单,你有技术以后,你的产品毛利可以做到90%以上,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价格就是进口产品的二分之一,毛利仍然有90%,这些赛道我们都非常关注。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整个我们大的逻辑还是会关注一个是原创性技术,现在国内技术慢慢出来了,这几年我们要投的团队都是在海外待了三四十年,从美国、欧洲回来的团队,他可以把海外非常好的团队、技术带到国内,我们非常关注这样的项;
张泉源:前面几位嘉宾都讲了很多细节的东西,我稍微宏观的说一说,我做投资也做了十几年,这些年的感受是医疗投资确实是越来越难做了,市场处于疯狂的状态,投资机构也处在比较焦虑的状态。从投资机构做项目的节奏、对项目处理、尽调完备性来看,现在市场有一个比较过热的状态,但是这个状态我们觉得确实会持续下去,这就是现状,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实际情况,前两天我们跟美元大的基金负责人谈到这个事情,大家觉得教育行业整个趴下了,更多的钱会进医疗,我们看到医疗行业里面的现状,我也有一个切身感受。
第一个,打了标签的项目,尤其是前面有一些知名投资机构投过的项目,后面再融下一轮的时候,来投的基金非常高,反映了第一点盲目性,认投资机构的站台、标签;第二个,很多机构来了以后主动接触企业以后说,我跟投,上来就说跟投,跟投的一大堆,没有领投,没有人敢定价,没有人真正做判断,盲目跟投基金非常多。现在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项目,我去了以后跟投基金满了,就等着你们做领投,这样的基金很多,华泰是可以做领投的机构,市场上也有这样的机构,但是太少了,市场上大量盲目的钱,每家机构都在算自己的账,每家机构都觉得自己很理性,但整个行业个体理性并不代表群体理性,这个行业在被资本的裹胁和推动下,走向比较癫狂的状态。
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没有那么乐观,如果这样投资没有那么乐观,近期资本市场大跌我们非常高兴,我们希望资本市场再跌的狠一点,希望把很多公司跌破发行价,让很多投资人挣不到钱这个市场才能逐渐健康起来。这个市场当中未来生物医药创新的市场是留给专业投资人的市场,从赛道布局上我们看的比较全,我们医药器械、服务我们都做,也是主动回避热度过高的赛道,比如药,我们现在对很多的生物药觉得风险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估值离谱的药,本身在做临床实验的时候,出来的时候发现竞品已经摆在那儿了,未来商业化压力是很大的。
生物制药,我们差异化看一些特殊的难仿的药,比如特殊的原料,找一些我们差异的点来做,器械和诊断行业我们还是比较看好的,这里面也分的很细,我们还是希望找到真正有原创的东西,这个东西未来是可以成长起来的,能够顺利帮助他嫁接国内医疗PI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把东西卖出去,现在整个市场大家总体上在赚估值,实际上企业业绩能到多少,现在考虑的不多,资本更多也在想着怎么从资本市场退出,企业最后发展成什么样,企业考虑的比较少,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多考虑一些。
医疗服务我们认为也有差异和机会,现在政策不是特别友好,刚才嘉宾也提到了医美,站在财务投资者角度去投,医美确实处于比较过热的状态;还有一个角度,我们逐渐切入并购整合市场,华泰本身做并购做的也比较好,从投资的角度,也可以和优秀的产业团队做一些交流和沟通。
朱瀛:这一轮的关键词是发展趋势,各位嘉宾结合自己所投的领域分析了细分赛道的发展趋势,里面还提到具体企业,像这样的论坛,竖起耳朵听就能发现很多具体的投资机会在里面。
结合刚才说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我这边就举一个例子,现在一致性评价提的比较多,在这之前我们对于药品这个行业,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大部分是从产业出来的,尤其强调产业的基本逻辑,在投资人或者是有的企业觉得这个事还推不推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四川的一家企业,现在也报会通过了,在早期的时候我们觉得他们起步做的时候,并没有说要做一致性评价,起步的时候就想做一家能够出口到国外甚至欧美药品的定位,基本框架大方向比较正确的情况下,像这样的企业,我们在早期投资,后来的逻辑越来越清晰,他们现在成为中国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单位之一。
我们文周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投资要有前瞻性,而不是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再去做一些动作,都是要早三五年去做前瞻性的布局。回到基本逻辑,常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也在分析这样的一个逻辑,挖掘机会。现在我们接触资金方,他们有的会提到你们文周有一些标的并不是市场上看起来大的基金投资过的,其实我们布局的阶段比较早,我们会在后面验证,目前包括在器械、IVD我们也在做,这里面要精挑细选,刚才也有嘉宾对这一点也提到,经常有人问我们投的阶段,我们投的阶段一句话来总结,如果我们看得懂的赛道希望投的越早越好。
02
疫情扰动,但核心投资逻辑未变
主持人朱瀛:后面这个环节关键词跟目前疫情驱动有关系,大家在大的环境当中,对于疫情驱动情况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我们投资有哪些变与不变?
唐浩夫:包括疫情在内的影响,也包括资本的影响,核心来说有两个前移,在我们投资当中一个是项目阶段的前移,另外一个是身份的前移,我们算是被张总表扬了,创瑞今年上半年投的六个项目都是领投,每一笔都是五千万以上的投资,尽调前移很重要。
我觉得做投资者焦虑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应该焦虑,如果我们往前移动一点焦虑感会少一点,尽早的跟企业交流起来,而不是等到他今天要募资了,这是一个前移。阶段上也要前移,目前我们全国建立七个转化中心和大学医学院做项目转化,简单小结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方法是做两个前移,尽调阶段的前移。另外一个项目阶段的前移,这样也让我们有信心领投。
王海宁:疫情并不改变我们的投资逻辑,还是沿着我们的研究逻辑挖掘项目。但有一个感受,疫情之后很多创新技术和科学家回来难度变的越来越大。可能未来两到三年就会看到影响。未来要考验国内大学和研究院所基础研究能否突破、贴近产业;创新企业能否转化新技术。今年我们也开始往这个阶段做更多的研究。过去国外团队回来很多,带回了新技术,我们投起来也很舒服。但是未来几年我们要更多的参与国内原创的孵化和转化。
王锴:前面唐总提了一个关键词,前移。对我们怀格资本来说通过在业内打造有效的生态圈,更早捕获到优质项目,让目标公司看到我们是一个真正的战略投资人,这个也是每家基金都希望达到的目标。对怀格来说我们这里有一些医生、PI资源的合作伙伴,也有医疗医药营销通路的相关LP资源,同时我们近几年在CRO领域做了更深的布局,包括第三方动物实验中心、专注于创新药的CRO、专注于医疗器械的CRO、临床转化医学CRO、新药CDMO等企业,所有的资源我们希望有机会可以提供给在成长路径上需要陪伴及合作的目标公司,目的只有一个,共生共赢共发展。谢谢。
李芳丽:疫情并没有改变紫金港的投资逻辑和投资风格,也是投早投重,2016年开始我们也是重投天使,第一轮开始给他钱,按照4.2亿估值的公司,后来被上市公司收购了,第一轮到后面一共投了一个亿,后面上市我们占到20%的股权。我们的投资逻辑是投的重,我们负责陪跑,被投项目缺什么我们补什么,我们不会干预他们的经营,我们只是负责陪跑,很乐意看见他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和龙头。
我们投的合成生物学项目也是,投的很早,投了三千多万,占了20%的股份,我们看中的赛道投的非常早,非常专注于投后赋能,这就是我们的逻辑,疫情也没有进行太多的改变,谢谢。
张泉源:我们觉得资本除了有金融属性和产业属性以外,资本确实要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的意思,在这样一个真创新伪创新混在一起的时候,资本甄别作用应该发挥出来,中国医疗市场最终还是会有一些大的公司出现,中国在一些板块缺乏这样大的公司。我们希望资本能够在投资的时候,更加重视社会的属性,能够真正打造中国医疗板块里面新的大蓝筹。第二个,可能还是我们偏中期、后期投资阶段的特点,我们更多寻找确定性的东西,也希望到时候能跟前面几位嘉宾合作,他们在早期投的挺多,你们第一棒,我们第二棒给你们接棒。
朱瀛:张总底气十足。今天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疫情驱动我看大家更多对自己的逻辑比较有底气,更多的是不变,坚持自己的逻辑看法。我也注意到大家提到一个关键词“早期”,往早期去布局,代表未来的投资趋势,我们投资机构跟企业、产业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早期,希望大家也更多的关注,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在整个行业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