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结束前的倒数第二天,“家族企业”春立医疗在科创板上市。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骨科关节领域龙头,让创始人史春宝夫妇踏入亿万富豪队列。
然而,在带领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三个月后,创始人史春宝离场,总经理的职位将由史春生担任。
史春宝出生于1970年,史春生出生于1985年。从年龄差距及名字来看,两人有可能为兄弟关系。
同时,公司董事会同意提名史春宝的女儿,史文玲为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
目前,史春宝与岳术俊夫妻二人合计持股比例54.42%。虽退居二线,但这对创始人夫妻仍是春立医疗的实际掌权人。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据年报数据,春立医疗2021年度实现年营业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 18.18%,净利润3.2亿元,整体业绩持续增长,主要是关节假体产品的收入增长所致。
年报中,春立医疗同样提及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 “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导致的经营模式变动。
强生、美敦力、史赛克等国际品牌的市场竞争,集采拟中选产品的终端价格大幅度下滑,以及部分产品将未纳入带量采购目录导致的滞销风险等等,都将对春立医疗造成冲击。
在国家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应采尽采”的覆盖之下,人工关节只是第一步。
3月2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部件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为做好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对脊柱类耗材完成了部件信息整理,正开展部件信息确认工作。
继人工关节之后,脊柱类耗材集采如今也箭在弦上。集采背景下,以春立医疗为代表的骨科耗材企业如何应变?
膝关节产品未中标,收入下滑或超90%
根据标点信息相关报告,预计2024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607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51%。
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四大类。
春立医疗对这些类别的骨科器械均有涉及,但关节类假体产品仍是目前的核心业务,占公司全部业务营收的90%以上。
这与春立医疗创始人史春宝夫妻创业前的经历有关。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史春宝
与妻子岳术俊一起创办春立医疗前,史春宝曾于1991年至1993年期间,在北京市和平人工关节厂(主要业务包括植入性骨科医疗器械的生产及销售)任职等离子喷涂技术员,负责关节假体产品的喷涂工作。
之后,史春宝调任该厂销售科,任职销售代表,并于1995年升任销售科科长,负责该厂关节假体产品的销售。
史春宝的妻子岳术俊在创业前,也曾在北京市和平人工关节厂负责关节假体产品的销售工作。
1998年,史春宝与岳术俊共同创办“夫妻店”春立医疗,从事关节假体产品等骨科器械的生产。
在疫情之前,春立医疗的业绩增长进入“爆发期”,2017年~2019年,春立医疗年营收复合增速高达61%,净利润复合增速更是高达86%。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摘自春立医疗2020年年报
2020年,生物医药板块表现突出,在两市普跌的环境中仍保持强势。春立医疗股价在2020年曾达到48.2港元/股,创始人史春宝家族财富也一度突破95亿人民币,正式踏入福布斯亿万富豪队列。
然而,这种走上坦途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2021年9月首次进行的骨科耗材国家集采,正是围绕春立医疗的核心业务——关节类产品。
此次集采产品为初次置换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共有5804家医疗机构参加,首年意向采购量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采购周期为2年。
48家企业参与此次集采,包括强生、史赛克、捷迈、微创、春立医疗、大博医疗、迈瑞等国内外知名械企业。
其中,44家企业有产品中选,中选率接近92%。
据公开中选结果显示,此次集采中拟中选髋关节终端价格平均降幅80%,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终端价格平均降幅84%,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
相比此前冠脉支架集采平均93%的降价幅度,关节集采降价相对温和。
春立医疗共有两款髋关节产品中标,一款膝关节产品落选。
春立医疗中标的两款髋关节产品,其终端价格较集采前阳光挂网价出现较大比例下降,如果集采为这两款产品带来的销售量提升无法弥补经销价格的下降,春立医疗可能面临收入及利润下滑的危机。
落选的膝关节产品也是春立医疗的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收入占比始终在15%以上。然而此次集采产品数量多、采购周期长,落选产品短期内很难再通过集采以外的渠道打开公立医疗机构市场。
这一点,春立医疗在招股书中也有提及,在完全无法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市场的极端情况下,公司的膝关节产品收入下滑可能超过90%。
中选结果公开后,春立医疗股价下跌17%。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中选结果公开次日(2021年9月15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此次集采后,春立医疗的股价虽有上下浮动,但整体仍呈下跌趋势。截至春立医疗2021年年报与换帅消息发布当天,股价已跌至9.42港元/股,仅为集采中选结果发布前的四成。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中选结果公开前(2021年9月14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2021年年报与换帅消息发布当日(2022年3月29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集采政策对于春立医疗现有的销售模式也有很大冲击。
作为骨科耗材生产企业,在国家推行“两票制”经销模式以前,传统经销模式是春立医疗最核心的销售模式。
直至目前,公司的销售模式也仍以传统经销模式为主,2021年春立医疗通过传统经销模式获得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70%以上。
但传统经销模式中,企业需花费大量费用抢占市场,导致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耗材终端价格虚高。
集采模式挤占的正是这部分经销商费用。
随着“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未来医疗耗材企业传统经销模式的收入占比或将逐年降低,春立医疗必须及时调整销售模式,方可避免销售渠道受阻和客户流失的风险。
医用耗材“应采尽采”,众多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
集采下的骨科耗材企业有些“进退两难”。
一方面,纳入带量采购目录的产品将面临80%以上的降价幅度,使企业不得不寄希望于集采为中标产品带来的销售量提升,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调整以往的传统销售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在集采中落选,将要面临比降价更严重的滞销风险,可能无法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市场,被市场边缘化。
但国家医保推进骨科耗材带量采购的脚步不会因此停留。
今年2月11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将进一步延伸到脊柱类耗材,进而基本实现耗材中最大的板块——骨科耗材的主体覆盖。目前正在对脊柱类耗材进行摸底研究,以及进行信息标准化和规则研究。
同时还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重点聚焦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实现平均每个省覆盖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
3月2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部件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指出,为做好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对脊柱类耗材完成了部件信息整理,现开展部件信息确认工作。
事实上,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实际上早已在地方上开始试点。
2019年7月,作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首批确定的4个省份之一,安徽率先展开骨科植入(脊柱)类和眼科(人工晶体)类高值耗材的省级带量采购,骨科植入(脊柱)类耗材产品有11家企业中标,包括大博医疗、山东威高、美敦力等,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
2021年7月,安徽省再次针对骨科植入(脊柱)类耗材开展第二轮带量采购,本轮集采中选价格在第一轮基础上平均再降约59%,强生、史赛克、威高等24家企业的57个组套中选。
业内分析认为,安徽省的试点结果,或将成为国采降价的风向标。
2021年年报中,春立医疗也坦言了对脊柱产品未来在集采中落选的担忧。相比人工关节业务,春立医疗脊柱业务整体规模较小,在带量采购投标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国产骨科耗材另一巨头威高骨科,则正是以脊柱产品见长。
根据标点信息数据,威高骨科脊柱类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厂商第一,创伤类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厂商第二,人工关节类产品稍差,但也排到了国内厂商第三名的位置。
据威高骨科2021年年报,三大类产品中,脊柱产品营收约10.2亿元,增长24.87%;创伤产品营收约6.1亿元,增长13.31%;关节产品营收约4.7亿元,增长15.26%,三大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7.41%、28.30%、21.78%。
但带量采购可能会影响威高骨科三大业务后续发展。
去年的首次人工关节集采中,由威高骨科控股的山东威高海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有三款髋关节产品和一款膝关节产品全部中标,威高集团旗下北京威高亚华的四款关节产品也全部入选。
国家对于创伤类医用耗材的带量集采虽尚未提上日程,但威高已多次参与区域范围内的创伤耗材集采。
2021年8月27日,十二省(区、市)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最终普通接骨板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7.05%;锁定(万向)加压接骨板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9.45%;髓内钉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9.12%。
之后的京津冀“3+N”联盟共十七地区组织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中,89家企业的20026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83.48%。
和春立医疗面临的局面相似,上车集采之后,威高骨科也面临着中标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未入选产品滞销等问题。
微创医疗则比春立医疗和威高等骨科耗材企业更早面临上述困境——早在2020年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中已初见端倪。
2021年,微创医疗亏损351.3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4亿,与2020年亏损223.3百万美元相比,亏损规模扩大了57.3%。
根据年报,冠脉支架中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带来的影响正是亏损原因之一。
冠脉支架集采之后,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也受到带量采购的明显影响。2021年,主要受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导致相关订单减少的影响,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在国内市场取得收入22.4百万美元,下降31.7%。
除调整销售模式、压缩营销成本之外,研发创新也是值得考虑的破局之路。
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威高骨科共计研发投入1.2亿元,同比增长47%,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4.52%上升至5.63%。
春立医疗2021年共计研发投入1.05亿元,同比增长4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7.74%上升至9.46%。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安全性要求高,且需符合人体的骨骼结构,研发难度大,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很高技术壁垒,因此研发周期长、投入大。
目前,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质量仍有差距,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迭代,从而更好地应对集采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