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投资逻辑变了吗?” 相信这是很多投资人在最近的行情中拷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
医疗行业,与民生相关,又与目前国家所处的老龄化人口结构紧密联系,天然受到更多政策扰动。
回顾中证医药指数2006年来的走势,可以发现其在这15年期间经历了不少次数重大政策面事件带来的剧烈回调,包括:
● 2020年底,冠脉支架第一次遭遇全国层面的集中采购,高值耗材行业风声鹤唳;
● 2015年的“722”事件,CXO及药物研发行业受到全面暴击,指数7个月下跌近45%;
● 2011年“安徽模式”下的普药集采,14个月行业指数跌了44%;
可以明确感知到的是,每一次市场消化完政策面带来的利空后,都带来全新行情的一个起点,而不能忽略的是,中证医药指数从2006年2000点不到的位置来到了近期的18000点,15年8倍。
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医疗行业发展没有理由不会像美国、日本的一样,保持长久而稳定的繁荣,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人类追求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背景下,产业繁荣,对应的二级市场也同样长牛。
一、集采的最终目的:杜绝内卷,驱赶创新
在评判国内的控费政策之前,不妨参考一下他山之石-日本。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主要国家中,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且医保控费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按28%的老龄化率,仅11%左右的医疗支出比例来自老年人群。对比美国、英国,相应的老龄化率分别为16%、18%,医疗支出比例分别为17%、10%
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器械企业出海,诞生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厂商,如奥林巴斯、泰尔茂、岛津等。
从1999-2018年日本器械国内产值的变化和出口数据看,期间出口额从3600亿日元增长到6700亿日元,翻了接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