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医疗圈首页 医疗圈列表 频道列表

东软医疗:2025中国医疗装备业的“核心资产”

楼主 myb2b021

  


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基地,任正非望向深圳河的另一侧。在此前的两年时间里,为迎接香港97回归,保障中央在深圳行政办公和生活的通信服务,华为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商业网络的主要通信设备商,历经无数次测试,不辱使命,完成历史性的任务。


此一役,参建处于国际高技术水平的广东电信网,不仅让华为得到了宝贵的试验机会,迅速成熟,也成功获得了香港电信网份额,撬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同年,任正非的一部《华为基本法》,亦让华为开始在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经营上,一骑绝尘。


1997年的北京南郊,骄阳宣告了夏天的到来。王东升敲响了京东方B股上市的钟声,四年前带领员工筹资650万元将濒临破产的北京电子管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北京京东方电子集团,明确了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选择,并奇迹般扭亏为盈。


此后开始的数年,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战略递进下,王东升带领京东方围绕TFT-LCD显示技术布局产业上下游,不但填补了产业空白,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更是在与三星、LG、夏普等液晶屏巨头的学习与竞争中,不断超越。


同样是在1997年,远离市区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了刚刚举办过开园庆典的东大软件园外,还是一片荒凉。但在刘积仁看来,这里就是东软集团“架设科学研究与高科技产业的桥梁”,实现诸多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源头之地。




也正是在那年,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的国产CT机在东软下线,中国成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次年,刘积仁正式创立东软医疗,并以CT为核心产品,在大型医疗装备领域向国际厂商发起正面冲击。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主导命运。20多年前,任正非、王东升、刘积仁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为实现同样的目标——填补产业空白,自主研发制造科技重器,不被西方国家垄断中国市场,甚至扼住中国的发展道路。


而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有多重要。


壹|反垄断式突围战


当年自主研制商用CT机的难度不啻于今天攻克光刻机。更何况,东软医疗又不是“国家队”,一旦失败拖垮整个集团也是可能。


这是一个从发展伊始,就处处被“卡脖子”的行业。


整个七零八零年代,国内医疗机构所使用的CT机等医疗大型设备只能依赖进口,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自然也就掌握着绝对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1989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花费高额外汇从美国人手里买来的CT机,价格贵得令人发慌不说,连调试安装都是个棘手的问题。聘请美国专家来解决,从上飞机时就开始以小时计费,等飞到沈阳检查出问题要更换零部件,还得从大洋彼岸运过来,专家费用照计。


不料购买的进口CT出现故障,连美国专家也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市卫生局公开招标。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两位教授接下了这项任务,奇迹般的修复了这台“瘫痪”的CT,甚至还提高了整机的性能。随后,他们又远赴唐山、重庆,让一台台“瘫痪”的进口CT运转起来,业界十分震惊。和很多行业的发展过程一样,从修洋货到造国货。1994年诞生在东北大学的那台中国自主研制的CT样机,成为了东软医疗的源起。


不甘心受困于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医疗装备市场的刘积仁,决意从东北大学的实验室接过国产CT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尽管被一众同僚反对,但刘积仁坚持自主研发国产CT的决心更坚定。


反对声并非没有道理。CT机这样的高端医疗装备所涵盖的技术门类相当广泛,产业链条很长,技术门槛之外的资本门槛同样很高。一家羽翼未丰的软件公司来搞专业化很高的硬件设备,这怎么看都是个不理性的决策。


事实上,当年自主研制商用CT机的难度不啻于今天攻克光刻机。更何况,东软医疗又不是“国家队”,一旦失败拖垮整个集团也是可能。刘积仁又何尝不明白,但他坚信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已经到底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