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20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规模达8400亿元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28日透露,“十三五”期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
资料图:参观者在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了解相关医疗设备。 殷立勤 摄资料图:参观者在公共卫生防疫专区了解相关医疗设备。 殷立勤 摄
工信部12月28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问,近年来工信部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卫明表示,近年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凝聚共识、加强协同,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构建医疗装备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建立了推进医疗装备发展应用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搭建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平台,强化医工协同,推进高端医疗装备研制生产和示范应用。近年来,先后组织了骨科手术机器人(11.680, 1.40, 13.62%)、PET/CT等10余种医疗装备开展临床示范应用,得到300多家三甲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有力促进了产品性能和品质的提升,构建起医企合作、央地互动的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信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跨行业、“产学研医金”协作,建设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医疗装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大7T磁共振、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品可靠性测试能力建设,加快医疗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推广应用等创新链条,进一步夯实了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基础。
三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充分发挥各有关地方、行业组织等积极作用,搭建产需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平台,着力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各方积极努力下,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米PET/CT、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电监护仪、数字化医用X射线摄影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品产量全球领先。医疗装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新技术融合提速,远程医疗、精准医疗、安全医疗快速发展。
四是企业主体发展壮大。积极加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着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0年,我国医疗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王卫明称,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目前已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