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亿医疗器械维修市场,为何无人问津?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1-11-24 17:14 回复:0 关注量:17

 

以下文章来源于众成医械研究院,作者余耿楠


众成医械研究院


国内首家医疗器械大数据研究机构,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来源:众成医械


在医疗器械的整个生命周期,除了产品研发、注册、临床和上市销售外,售后维修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环,甚至可能关系到病患的生命安全。


医械设备的售后服务场景主要集中在医院内,以往主要由设备原厂和医院内部设备科提供维修服务。医疗器械第三方维修机构作为除生产厂家、医院设备科外的新的维修渠道,于2016年得到合法地位,许多医疗器械厂家都将其视为医疗器械行业的下一个风口,然而第三方维修机构在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与“风口”似乎沾不上边。


一、第三方售后维修需求在哪?


01


维修人员难以匹配设备维修需求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医院数量达到3.5万家。在大多数三甲医院,设备科的工作人员数量一般在10人左右。而在医院内部,从电脑、打印机的维修,到四维B超、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等高价格的复杂仪器故障报修以及售后联系,都由设备科负责。以一个设备资产5亿元左右的医院计算,平均每个设备科人员管理的设备规模超过5000万元,设备数量超过1000台。 因此,医院设备科人手不足等问题,加大了医疗设备维修的市场需求。


02


医院缺乏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意识


在医院医疗设备科人手不足、经费有限、技术薄弱效、效率不佳(修好同一故障,专业公司的配件和工具都齐备,只需三天,而医院设备科从采购配件到工具定制等一系列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情况下,医院80%的钱只能投入到20%高端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保上,而剩下80%的医疗设备基本上就难以得到保养和维护,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特别是在中小型医院,医疗设备长时间得不到保养,就会增加患者的就诊风险。由于维修人员在医院普遍地位不高、待遇差,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此外,技术资料缺乏,维修经验难积累,也导致维修人员积极性不高。


03


借鉴发达国家售后服务体系


对比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医疗器械售后服务体系,美国近半医院将这项工作交付给第三方公司整体托管,第三方设备维修人员在医院直接提供机器保养、维护、检测等专业服务,以便最大限度提高医院管理效能,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 第三方医院器械整体托管作为未来医疗器械售后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优势:整体托管可有效降低医院设备管理成本;医院在新设备采购和现有设备维修方面,可以享受到第三方规模化运营带来的价格优惠。


第三方维修服务机构独立于任何厂家,但其有生产厂家授权的维修资质及厂家的配件进货渠道。随着大量尖端医疗设备的引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尝试将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外包,一家拥有总价值2亿医疗设备的三甲医院,每年需要支出的总维修费约在200万~600万元。 第三方维修机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维修检测工具专业,费用低、效率高,属地化服务、路途较短、响应速度较快,元件级修理、配件渠道广等方面。


二、五百亿蓝海市场为何鲜有人问津?


据公开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售后维修市场的容量约为500亿元,而目前第三方医疗器械维修公司仅占不到15%的市场份额,且该领域在国内还未出现寡头竞争的格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货真价实的蓝海市场。但长久以来,医疗器械第三方维修机构的话题度和关注度相对较低、入局者较少,整个行业显得“无人问津”。这其中, 有三个因素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01


高技术门槛加重维修市场垄断性


设备售后市场面临的上游产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技术壁垒高、备件渠道不开放、无法充分竞争、行业垄断、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部门和国内售后维修企业。


医疗设备行业作为国际医疗设备大型公司竞争的主战场,厂商的技术垄断和配件垄断性尤为严重。一些厂商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巩固售后服务市场,对核心技术资源、图纸和备件资源实施严格化的管控,一般得运用维修诊断软件来解决设备故障问题。


数字化时代来临,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路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高新科技应用于医疗装备中,以及厂家对设备进行技术封锁,各种技术保护,使得对设备的理解和掌握局限于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维修工作往往无从开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