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器械产业进入“黄金十年”,谁将登顶创新榜样?
近日,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业绩预告,成绩喜人。鱼跃医疗预计2020年净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138.04%;康泰医学预计2020年同比增长760.15% -789.42%;理邦仪器预计2020年净利同比预增390%-405%......
这些企业在报告期内,与疫情需求相关的制氧机、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及试纸等产品销量大增,尤其是海外销售业绩凸显,业务规模成倍增长。
疫情为行业带来机会,但中国医械行业的增长并非昙花一现。有机构预测,国内医械市场在2022年有望破万亿元。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东风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也推动了医械产业的大发展,分级诊疗带来的各级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更新换代,对医械产品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医学装备绿皮书显示,截止至2019年底,行业生产企业达到1.8万家,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较2018年增长11.11%。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判断,国内医疗器械产业进入了“黄金十年”。
疫情催生医疗器械“概念股”
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疫情防控和治疗需要,医学红外体温计、血氧类等产品的需求量激增,导致康泰医学等疫情概念股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康泰医学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康泰医学在A股有5家同类公司:鱼跃医疗、理邦仪器、三诺生物、九安医疗、宝莱特。
捕获.JPG康泰医学主要产品在国内外均有不少强敌。其中,在血氧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力康生物及宝莱特等;在监护类领域有深圳迈瑞,理邦仪器等;在心电类领域迈瑞医疗、深圳华清心仪等;在超声类领域有深圳迈瑞,开立医疗,深圳卫康明和广州三瑞等;在血压类领域有欧姆龙和鱼跃医疗等。
事实上,这与本土医疗器械的一部分领先企业高度重合。最近发布业绩预告的医疗器械企业均成绩喜人。鱼跃医疗预计2020年净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138.04%;理邦仪器预计2020年净利同比预增390%-405%......而这样的态势在疫情之后能否持续,本土企业如何借势发力,也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热点。
高端装备自主可控
疫情改变了大众对医疗器械的消费观念,医械行业国产替代的呼声越来越高。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等低值耗材需求激增,诊断试剂、生命监护与支持系统供不应求,我国医械行业暴露出了高端医疗设备保障能力不足等短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目前国产CT、核磁等医疗装备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东软医疗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企业50强。
国产替代,高端设备自主可控是必然方向。然而,在跨国巨头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生态系统、培育供应链的同时,一些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因此,业内已有人士在呼吁:要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同时加强国际的跨学科合作,真正让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发展起来。
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系统(MRI,以下简称核磁共振)、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以下简称CT),往往是现代医院里众多检查设备中最“金贵”的那几台,单机价格通常在500万元 以上,有些甚至高达2000多万元。“基本上还是GPS等国际品牌最受大医院青睐。”业内人士表示。
不光是整机,由于高端制造的细化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形态构成,实体经济一直是各国高度依赖模式。迈瑞医疗是抓住疫情需求给予的本土企业之一,“上半年公司呼吸机的市占率已经成功超越进口品牌并成为国内第一,公司的呼吸机得到了众多三甲医院重症专家的极高评价。”迈瑞医疗方面表示。
“目前,中国生物医疗等领域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寿还是给出了这样的数据。而本土厂商们显然也意识道了这一点,迈瑞医疗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这样透露,“大力推动原材料供应商的多样化和国产化,全力满足国内市场对呼吸机的后续需求。”
抓住机遇 从0到1
疫情是挑战,也是机会。以曾经大火的呼吸机为例,疫情发展带来了呼吸机的爆发式需求增长,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绝佳机遇无疑,但除了获得眼前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谋未来之局。
呼吸机也分为高中低端市场,中国的龙头企业经过长期的成长和研发,才在国内市场上打破了外资企业完全垄断的情况,但也只能抢回中低端市场。目前我国有21家“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其中只有8家获得欧盟CE认证,周产能约2200台,占全球产能约五分之一。
“呼吸机的生产具有较高的门槛,这使得迅速扩大生产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对于专业的医疗设备制造商而言,生产一台呼吸机也可能要花费多达40天的时间。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可能要花费18个月才能实现量产。” 中国医疗器械电商平台贝登医疗的供应链总监吴传普说。
呼吸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空气泵、涡轮风机、传感器、阀门等,这些部件是决定呼吸机档次的地方,然而中国主要还是依赖国外进口。鱼跃医疗方面表示,呼吸机核心部件主要来自欧美,国内虽然也有企业生产,但是精度、成熟度方面普遍还有差距。
好在本土厂商从0到1、从大到更大,即是从一次次绝地逢生中搏杀而出的过程。进入21世纪后,国内医院才开始大量引入呼吸机。一些企业也从代理销售呼吸机开始,摸清了市场,开始进入自主制造领域。
2020年,成立不到20年的谊安医疗,将德国百年呼吸机知名企业收至麾下,意味着本土器械厂商在产业格局上的再度阶段性扩张。
而迈瑞医疗等企业也对呼吸机等关键医疗设备的供应做了有力支撑。后疫情时代,医械行业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口替代,成为发展主旋律。中国的医械企业也展示了比“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实力。
同时,在国内外处于同一竞争水平的领域,国产厂商的自主创新得到极大释放。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柏惠维康创始人简CEO刘达坦言,如果国产厂商追达芬奇机器人,可能很难追上,达芬奇在腹腔镜机器人已经成为定义者,但国内企业可以做其他细分领域的定义者。
2020年,手术机器人赛道有了新的特点:玩家增多,赛道增宽,骨科、肺部、血管介入、神经外科领域都有着企业涌现。刘达认为,从国产医疗器械的弯道超车来说,在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上,无论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定义者,国内企业一样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亟待更优创新生态
中外企业都在抢滩器械创新,而跨国企业更是看准了智慧医疗爆发期,GPS一个不落地展开布局。
以进入中国30年的GE医疗为例,其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GE医疗与中国下一个30年的合作,正恰逢智慧医疗的爆发期,同时也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阶段。
关注这一时间窗口的还有飞利浦和西门子。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介绍,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提出了“两个抓手”,其中一个是把全球技术在中国加速落地;另一个是借助西门子工业4.0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医院的互联网化。飞利浦大中华区的副总裁陈胜裕也表示:“飞利浦希望将全球创新与中国本地生态和临床的应用结合,加快中国生态系统建立,利用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本土企业也找到自己方向。据上海联影董事、联席总裁张强介绍,经过十年努力,联影核心部件中的“部分元器件及芯片,依然不是自己的”。于是,为了引领创新,上海联影开始做自己的核心专用芯片,成立了联影微电子公司,开始研发定制医疗设备的专用芯片。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芯片提升设备的性能,能够把设备更加小型化。”张强认为,目前的大型医疗装备今后有小型化的可能性。以磁共振为例,现在需要三个房间,分别是扫描间、操作间、设备间。而未来联影的产品通过设备小型化、芯片化,可以让磁共振的设备间取消。
工信部部长辛国斌肯定了国产医疗装备的成绩。“近年来,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新技术应用融合发展提速,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如辛国斌如言,国内厂商须加快推进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而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让上述构想在进一步落地。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现任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梁万年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整个医疗装备领域更多注重硬件的东西,软件的东西考虑的很少。”梁万年认为,如果形成机制,从政策到人才,让企业和政府形成完整的链条,打造从研发到实践良性环境,可能会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