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协同创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研发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5-27 15:55 回复:0 关注量:27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新时期我国推进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健康中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来在医疗装备领域医工交叉协同创新的经验,谈几点对规划关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攻关、加强临床应用创新研究、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认识。


一、医工协同创新驱动医疗装备研发


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技术和装备的推动,现代医学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都越来越依赖先进医疗装备的加持,而工程技术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创新医疗装备不断涌现,为医生提供更丰富更多维度的医学数据、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手段、更个性化更高效的康复效果。因此“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医疗装备发展的底层逻辑。“医学+工科”、“医生+工程师”、“医院+工业”等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逐步建立。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发展。未来的医疗科技领域将伴随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而向前发展。尤其在创新医疗装备研发过程中,更需要坚持医工协同,强化临床需求与创新技术双轮驱动。需要鼓励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协同创新资源,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构建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循环发展创新机制,研发更多更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引领性医疗装备,依靠创新智能的医疗装备来弥合我国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的巨大差距,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质化程度。


全球范围内对医工结合的探索已有数十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医工结合学科研究,先后成立交叉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医工结合探索开始兴起,在新一轮高等院校体制改革下,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的工程专业与独立设置的医科类院校合并,促成了非医科院校和医科类院校的强强联合。进入21世纪以来,医工交叉成为学术界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建立了以医工结合为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实体,推动了医工交叉研究的快速发展。


几十年来,全球的医工结合实践已在医疗装备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冷冻电镜、基因测序、分子影像等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的深度有了质的飞跃;手术机器人、质子重离子等创新装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催生了数字医疗的迅速发展。纵观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研究;从临床治疗到卫生保健;从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到医疗装备的开发;从生物电磁学到器官水平上的成像;从基因图谱到康复医学等,无不彰显医学与工程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必要性。


当前,要加快促进我国医疗高端装备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继续加深医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应该鼓励探索理工科与医科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的多层次、多维度创新合作模式;同时加强 “医工交叉”特色人才培养,加快“医+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当中国拥有一大批既懂医、又懂工的复合人才,我国的创新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才有了持续不竭的动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