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测定光速
1907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如下: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发明光学仪器,测量光速。
化学奖:爱德华·比希纳——无细胞发酵(酒化酶)。
医学奖: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对原生动物的研究与发现(疟疾疟原虫、昏睡病锥体虫)
文学奖: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作品所具有的观察力、想象力的独创性(《丛林之书》《老虎!老虎!》《基姆》
和平奖: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新闻界和和平会议上的工作,意大利和平运动领袖。
路易·雷诺——海牙国际法庭和日内瓦会议的工作和影响。
这一年诺奖最大的特点是文学奖和和平奖获得者的矛盾性。吉卜林是伟大的作家,但是却是大英帝国主义者。和平奖的莫内塔拥护和平,但却支持意大利占领利比亚。
一、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1852年出生于波兰,1854年移民美国,1931年在美国去世。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
获奖理由:因为他的光学精密仪器以及在它们的帮助下进行的光谱和计量研究。
测定光的速度,从17世纪开始就有科学家在努力求得,包括牛顿在内的科学家都给出了光速的值,但和正确的光速误差很大。
直到迈克尔逊改进了实验,制作了测定光速的干涉仪,测得光速c=(299796±4)千米/秒。
光有不同的光波和对应的波长,所以可以让同相的光波相互增强或抵消,这叫干涉。
1880年,迈克尔逊发明了一种干涉仪,可以精确地测量光的长度和速度。
1887年,他和爱德华·莫雷共同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这个试验排除了以太的存在。
以太这个概念,现在没怎么提,原因是被淘汰了,在19世纪以前,众多科学家都用以太来指代青天或大气层。
关于迈克尔逊的个人信息:
他2岁随家人移民到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后在海军服役。
28岁时,到欧洲学习,辞去了海军的职务。
31岁时,回美国担任物理学教授。
一战时重新加入海军,战后重新当教授。
名誉很多,例如美国物理学会主席、国家科学院主席等等。
47岁才结婚,育有一儿三女。
迈克尔逊是波兰裔美国籍科学家,是第一位获诺奖的美国人,也开了美国获诺奖的先河。
正是美国的大移民政策,促使众多人口(特别欧洲)和优秀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让美国在科研的道路上,后来居上,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工作地点。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科研实力,反哺了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迎头赶上。
二、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德华·比希纳,1860年出生于德国,1917年去世。
获奖理由:因为他的生化研究和无细胞发酵的发现。
在 19 世纪,人们发现微生物是生化过程(例如发酵)的幕后推手。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微生物促成生化反应,还是微生物产生的某种物质产生作用。
1897 年,比希纳发现不含活酵母真菌的酵母提取物可以从糖溶液中形成酒精。意思是只用了真菌产生的物质,没用真菌本身也能促成糖转化为酒精。
就相当于以前知道桃子丢土里能长出桃树,但到底是需要整个个桃子,还是只需要桃子里面的桃核就能长出桃树,大家搞不清楚,比希纳发现只用桃核就能长出桃树。
结论是生化过程不一定需要活细胞,而是由细胞中形成的特殊物质、酶驱动。
糖可以经过酒化酶的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关键是酒化酶,发生反应的时候,有酒化酶在就行了,不需要产生酒化酶的真菌在一起。
这对后来的制糖工业和酿酒工业都有着重大意义,因为他揭示了酒精发酵的原理。
关于比希纳的个人信息:
父亲早逝,大他10岁的哥哥汉斯让他继续读书。
1884年,在贝耶尔(1905年诺奖获得者)手下做助手。
他哥哥汉斯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指导,帮助他研究糖发酵成酒精过程。
比希纳后来成为教授和系主任,与哥哥汉斯教授一起搞研究。
40岁时结婚,57岁时在一战战场,任战地医院少校,负伤后不久去世。